第121章 登基
作者:其水潺潺      更新:2019-08-06 22:41      字数:3431

蓁娘心一阵阵的疼痛,虽知道这事有违世俗,但她还是哀求的看向李晖:“阿郎……”

李晖见她已是双目红肿,眼里一片红丝,他蹙眉考虑片刻,然后点了点头。

蓁娘喜极而泣,再想到苦命的燕子和筠娘,想到她们短暂又凄凉的感情,一时悲从心来,任泪水直流。

“还有一事我要问你!”

蓁娘吸了吸鼻子,捡起地上的信纸,抖搂了下对茯苓道:“燕子说孽债偿清又是什么意思?”

茯苓把燕子跟筠娘相爱的事都坦白出来,却对蓁娘这个疑问坚定的摇头。

“娘子去之前交代过我,这是她此生犯下的大罪,别的事都可以告诉昭训,但唯独这个秘密,我家娘子说要带到地下去……”

说罢茯苓直直的看着蓁娘,眉宇间的拒绝让蓁娘无法再追问,她叹了口气,道:“既然如此,我就不问了,只是燕子去了,你怎么办呢?”

茯苓愣了一瞬,她先前还担忧太子在这里,他会对自己的隐瞒发怒,没想到他和蓁娘却没有再问。

听出蓁娘话里都是担心,茯苓眼里浮现柔光:“奴在骊山宫守着娘子和筠娘,替她们欣赏春去秋来,日出日落……”

她的声音平静从容,再听不出一丝伤悲,蓁娘不断想象着燕子饮下鸩酒之前,她究竟在想些什么……

是对筠娘的爱还是愧疚,亦或是对人世间的失望,导致她从容的安排好一切,毫无留恋的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茯苓离开后,蓁娘疲惫的伏在几案上,李晖见她如此,心疼不已。

他柔声安慰道:“我知道你怜惜张氏,但她已经作出了选择,我也觉得可惜,但她已经去了,你要自己珍重才是!”

“奴明白……”

蓁娘眼睛酸疼,她揉了揉眉心,“只是心里始终难以接受,奴知道宫里的生活对燕子来说是一种煎熬,但也没想到她就这么去了……”

“可奴最愧疚的就是,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事,或许就能劝说她放弃自尽,她还那么年轻……”

蓁娘又哽咽起来,心中的愧疚如同千斤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她只要一想到燕子走之前还专门写信给她,就是怕她难过。

燕子把自己当作这深宫里唯一的朋友,可自己却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她的心事。

筠娘死后这些年,自己本来有很多机会去关心燕子的,可她心里只有太子和孩子们,自己太过幸福就看不到别人的难过,她如何担得起燕子的一番表白……

面对哭泣的蓁娘,李晖心疼不已,他知道蓁娘是个真性情,她一直都以诚心待人,所以才收获了那么多的真心。

李晖始终记得,父亲卧病在床时,张氏来问安,就在熬药的房间里,张氏第一次和他说话。

她没有客套的请安,也没有询问大行皇帝的后事,而是说了一句让李晖无比意外的话。

张氏说:殿下,十七娘生性纯善,她不是世间最优秀的女子,但她有一颗真诚的心,她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给了你,但望殿下珍之重之……

李晖没有回应张氏,但张氏的话却刻在了他的心里,他本想把这件事告诉蓁娘,但如果现在说了出来,蓁娘心中只会更觉愧疚。

他不知该如何安慰,只能把蓁娘搂在怀里,耐心的等着她平复心情,用行动告诉她,他在……

之后,蓁娘求了李晖,让茯苓给她一样燕子的遗物,权当作怀念。

燕子的亲人对她的死恐怕是轻松大于悲痛,且她又无儿无女,蓁娘不忍这样一个孤独纯净的灵魂无人知晓……

茯苓思虑许久,给了蓁娘一幅燕子亲手作的画。

画上有弯月、静夜、玉兰,蓁娘不懂画,但她能感觉到画中静谧温馨的祥和意境。

每每看着那幅画,她心中都稍感安慰,至少她知道,原来在燕子短暂的一生中,有过这样美好的时刻……

……

景,浊明外景,清明内景。

宏,宏我邦我家。

天授十二年十一月,李晖拟了年号为‘景宏’,并下诏明年就改元。

出殡之前,朝廷众臣为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吵个没完没了。

有人说先帝继承太宗延续盛世,要为他上‘孝宗’,反对的人说先帝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当得起一个‘武宗’……

吵来吵去吵到李晖面前,他琢磨了半晌,最终大笔一挥,为先帝上庙号:‘武宗’,定谥号:文武大圣大明崇皇帝,史书称武宗崇皇帝。

定了这件事,礼部接着就拟好了李晖生母费氏的谥号‘崇康’二字,随后李晖下令将父母二人合葬于咸阳郊县的茂陵。

由于武宗生前并未留话对妃妾的安排,李晖便按照太宗皇帝的例子,后廷里未有生育的妃妾送去京郊的檀香寺削发为尼为武宗祈福。

生育公主的妃妾留在宫里养老,生育皇子的妃妾出宫由皇子养老。

武宗留下了七个未及冠的皇子,还有十二个未婚配的公主,这些都是李晖的责任,许多弟弟妹妹他连见都没有见过,父亲去了他得做好安排才行。

登基之后,还要册封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妃嫔等事,还没等李晖下谕,就在这个时候,延嘉殿传来皇后薨逝的消息。

得,这刚布置好的彩幡就要撤下来装饰孝布,文武百官身着两重孝,连民间老百姓都是淹头搭脑的——国孝期间是禁止音乐婚嫁的……

皇后的丧仪按章程走就是了,但胡皇后的谥号和入葬两个问题又让大臣们吵起来了。

有人说胡氏虽然是扶正的,但也是正经的皇后,应当以皇后之仪出殡,谥号也应该跟着武宗定。

但一些厌恶胡氏集团和奉承李晖的人则强烈反对,指出胡氏是扶正的,只是新君的继母,而且人品不堪,不配跟武宗合葬,谥号也应该别立。

李晖也不赞成也不反对,反正就这么拖着,坐在一边看大臣们打口水仗,沈知礼知道李晖的心思,也抄着手看热闹。

就这么着吵到了要过年了,胡氏的幼子蜀王李珂入宫求见李晖。

也不知道他对李晖说了什么,第二天,李晖就下诏为胡氏上谥号‘崇顺’,将其棺椁葬于茂陵地宫的左殿。

宫里宫外的人都不明白李晖怎么突然就这么爽快的松口了,大家猜测是不是李珂威胁李晖,但李晖要是受到威胁杀了李珂就是,怎么还会给胡氏一份哀荣……

不管他们怎么猜想,李晖依旧忙碌着,在册封皇后之前,他先追封了元妻韦氏为皇后,亲自拟了谥字‘章’。

接着李晖下诏册封妾侍,宇文氏为正一品贵妃、高氏为正一品淑妃。

杨氏为昭仪、欧阳氏为昭容、韩氏为修仪、秦氏为修容、廖氏为修媛、吕氏为充仪、齐氏为充容,她们同是正二品的九嫔。

惠氏、淳于氏、姜氏册为正三品婕妤,沈氏、尹氏、丁氏和米氏册为正四品美人,宫人许氏册为正五品才人。

这之后,他又册封了嫡长女寿安郡主为寿安公主,加食邑三百户,敕封女婿崔贤为驸马都尉并承恩济远侯,又敕封嫡长子李绮为东宫皇太子。

敕封次子淳业为燕王,兼燕州都督。

敕封三子淳茜为许王,兼许州都督。

敕封四子淳远为曹王,兼曹州都督。

敕封五子淳泽为梁王,兼梁州都督。

第六子尚不满五岁,暂不敕封。

女儿们虽然可以被称为公主,但因为她们几个还没有出嫁,因此也暂不册封。

另外李晖还命温王守完孝期后就前往封地,册封婕妤马氏为温国太妃,随儿子一同前去。

温王一家子得偿所愿,对李晖是感恩戴德,选了个好日子,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走了。

但朝廷众臣对李晖此举颇为不解,他们都知道李晖对先帝搞复古弄出来的封土建国很不满意,但为什么现在却独独给了温王特例?

李晖没有过多的解释,只道:以后自会明白……

直到新年后,蜀王府传来李珂独子病逝的消息,李晖知道后册封了李珂的两个女儿为县主,并且改封他为魏王,领魏州都督,拜司空。

这下子众人都明白了李晖当初那么爽快的原因,胡氏集团只剩下李珂这一个独苗苗了,可现在,李珂也没了后嗣,一些人不免就说起李晖太过狠心的话来。

因为要为武宗和崇顺皇后守制,后廷妃妾虽然被册封了,但还未举行册封礼,大家依旧清闲又无聊的过着日子。

某日,众人在廖氏的院子里聚会给她祝寿,大家闲话时也就说起了近些日子朝堂上的事。

杨氏喝了口热茶道:“魏王倒是个机灵人,他的同胞兄长和姐姐都是因为谋反被诛杀了,就他一个人还活的好好的,不仅如此,阿郎还给了他一块更好的封地,他也该知足了!”

丁氏附和道:“没错,不过魏王是个胆子很小的人,谅他也不敢惹出什么幺蛾子!”

蓁娘不懂得这些,但她觉得这俩人说的很有道理,正暗暗点头时,姜氏轻声开口,“可是,听说魏王只有这一个儿子,那他死后封地无人继承不也就除国了么……”

气氛有一瞬的寂静,姜氏察觉到自己的话有些不对,忙红了脸嗫嚅道:“我只是觉得,魏王之前不是立了功么,阿郎封赏他也是应该的……”

这话怎么越听越不对头了,杨氏蹙眉正欲反驳,丁氏悄悄扯了她一把,温声对姜氏道:

“魏王立功也是阿郎默认的,不然以他和三庶人之间的关系,怎么会不知道谋反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