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师徒重逢
作者:李陆林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73

臧霸率军回来之后,我让他统领旧部,待管亥归来之后,再成一军。前文忘了说了管亥归降之后,我见他所领之兵良莠不齐,遂命他精简旧部。待接到慈母之后再与我们回合。臧霸自是感激不已。安葬了众兄弟的尸首后。

袁绍自领全军凯旋。赶到徐州城下,早有军士禀报。陶谦已领众人在城门口等候多时了,见我们回军,全城俱庆贺不已。

在这喜悦,祥和的气氛中,我们随着众位步入了宴堂。席间自是喜气洋洋一片,众人频频向我敬酒,不知不觉我就喝醉了,陶谦见此自吩咐下人安顿好我。

次日,袁绍醒来。感觉头有些痛,轻轻用手揉揉了,才感到好些。

推开门,看了看四周。独有典韦在一旁守护,不见众人。

见此袁绍疑道“众人缘何不见”

典韦答道“郭嘉与文若被子仲叫出去喝酒了,黄忠等自去整兵”。

闻此,心中不得不对古人的尽责精神敬佩不已。思在此间无事,遂决定上街上走走。典韦自领众人护卫左右,出了刺史府向街市走去。一路走来,颇感徐州富庶。街市上车水马龙,熙熙攘壤。果然繁华无比与洛阳无二。

正行之间,忽一阵对话传来让我心喜万分。

原来是两个学子打扮的青年在交谈,一青年道“兄弟,你知道吗?当代大儒郑玄就居住在我们徐州”。

“怎能不知道,每天都有很多学子去拜访请教”另一文士应道。

闻听此信我急叫典韦去打听恩师的住所,典韦领命而去。不一会回来禀道恩师居于城外,知此袁绍急领众人向城外奔去。不过一会儿,便来到了家师现在所居之地。举目看去果然乃隐士之居也,但见三径旧荒,松菊犹存,小桥流水。只不过被茅屋前的众学子将这气氛破坏无疑了,见此我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典韦会意,高叫道“袁家长子求见先生”。

众人闻言俱侧目不已,忽一声门响。只见一老者健步而出,喜道“绍儿何在?”。

袁绍闻言向前行礼道“绍儿拜见恩师”。

郑玄点头不已,转顾四周见众学者俱在,遂道“众位先散去吧,老夫今日有事要处埋”。众人闻言皆散,其中有一学子仔细看了我几眼,微笑而去,我没有在意。{手.打/吧 Shouda8.Com首发}

见众人都不走了,袁绍盯了郑玄好一会才道“伯父你瘦了许多”。

伯父笑道“我老了,理应如此。倒时多年不见绍儿,绍儿越发风流倜傥了。不知汝为何到此?”。

袁绍遂将前事一一向郑玄告之,听完郑玄叹道“不想分别多年发生了这么多事,老夫不服老是不行了”。

袁绍道“古人七十犹不以为老,恩师天年鼎盛。怎怀此意,不知近来可好?”。

郑玄闻言,遂将自己当年被贬之事到今向我一一叙说,我才知家师为避乱逃祸才隐居于此。

闻此,袁绍趁机道“今我即到此伯父可随我一起回京。”

郑玄道“不必如此我居此地尚好”。

听此,袁绍急道“伯父可是惧怕朝廷之威,放心有我在必保伯父安然无事”。

伯父道“非止为此也,吾居其地才知名利不过过眼云烟。纵然名播于市,千百年后还不化为尘土。与其追名逐利,倒不如逍遥自在的活着,此生足矣”。

闻听此言,袁绍哑然无语。

郑玄见此道“绍儿不要以我为意”。

袁绍点点头,又过了一会,郑玄见典韦护卫在旁,便心奇道“不知这位将军何人”。袁绍遂将,典韦以及众将之事一一向伯父述说之。

郑玄听完叹道“我虽知绍儿英雄盖世,不想却作了如此大事,我有一事相求望绍儿允之”。

袁绍道“伯父但说无妨,绍儿无不允之”。

郑玄道“还请汝行王霸之事,留皇室一点血脉”。

袁绍惊道“伯父何出此言”。

郑玄道“当今虽说黄巾已然平定,但以我观之这不过是天下大乱的先兆罢了。黄巾虽平,但各诸侯凭此得以敛众据守,早晚必成国家祸害。朝廷上宦官掌权必会激发与士族的矛盾,万一有变则天下危矣。汝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更兼汝有素英雄之志。今又得英雄之资,久后必会割据一方称霸。诸侯皇家安危岂在君乎?”。

袁绍闻此大惊不已,急下跪道“绍儿绝无此念”。

郑玄扶起我道“你我既为师徒,又何必如此。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知子莫如父也,你我相伴数十载。我又岂不知汝之志否?不必避讳如此尽可放言之”。

袁绍知事以到此,遂道“如果有此事,必不敢忘伯父教诲”。

闻听此言,郑玄笑了笑欣慰不已。

又谈了一会,见天色已晚。

郑玄道“如无事绍儿告退罢”。

袁绍应声道“即如此绍儿告退了,但临别时有一首诗奉送恩师以全师生之情”。

说完吟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郑玄笑道“今得绍儿此诗,吾无憾也。临别之时不必向我告辞了”,说完大笑而去。袁绍自领典韦回城,于路感慨不已。深知古人之智不可小觑也。

一路无话,回到刺史府时,郭嘉等已自回。见我回来之后俱问安不已,我遂将此事告之,众人叹服不已。

正说之间,忽下人禀告陶谦有请。

我打发了下人之后,向众人问道“陶谦请我有何要事”。

奉孝笑道“多是为徐州之事而来”。

文若也道“奉孝此言正和我意,我这几日于徐州众人相交时。已知徐州大势,虽说陶谦现为徐州之主,但实权还是掌握在糜曹陈三家之手,陶谦有名无实也。”

黄忠道“即如此我等趁势据有此州如何?”

“不可”,文若道“一者徐州虽富庶但乃四战之地,久后必为兵家所争。二者我等虽有恩于徐州,乃外人也,徐州三家乃本地大姓必会排斥不已。”,众人闻言点头赞叹不已。

奉孝道“虽然如此,主公也可从中取得利益,不亦美乎?”,袁绍称善。

告别众人,向大厅走去,典韦自跟随其后。

到了大厅,陶谦已置酒相待许久了,袁绍信步而入,典韦在厅外守着。

分宾主而坐,陶谦举杯道“袁公仗大义而来,救徐州百姓。谦不才,愿代百姓敬公一杯”。

袁绍闻言知不可推却,遂满饮此杯。就这样一时觥筹交错,杯盘狼藉。

酒至半酣,陶谦略带醉意道“公既怀王霸之志,可统领徐州以为助力。”

袁绍推辞道“刺史大人何出此言?徐州本公所有,奈何委之他人”。

陶谦叹道“公有所不知,我有难言之苦也”。

袁绍道“如公不弃,请向绍明言一二”。

陶谦喜道“即如此,我便向本初告知一切”,遂将徐州现状一一向我道来,于文若所说相差无已。

听此袁绍劝道“公可暂且忍耐,待有可趁之机,便趁机图之可也”。

陶谦无奈道“本初言之有理,怎奈为不从心耳”。

我闻此,以知陶谦的用意,遂顺水推舟道“如公需相助时,可借我名便宜从之”。

陶谦听此喜道“多谢本初,他日如有用我之日,吾必鞍前马后,任君驱使,决无二话”。

我称谢不已,是以宾主尽欢而散。

回去之后自将此事向众人述之,众人闻言一片唏嘘。

*********

拢陶谦字恭祖,丹杨人。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邵,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徵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斋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是岁,谦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