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子义无双
作者:李陆林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24

且说袁绍领了君命,一路上不敢担搁,全军急速向青州前行。

郭嘉与文若毕竟是文人,颇感吃不消。但从没有对袁绍抱怨道。后来还是徐晃发现了这些,我见此颇为心疼不已。急叫全军放缓速度,又寻了一马车让他们乘坐。奉孝倒是不客气,一下子钻入马车中。睡觉去了。荀?见此急道此举不可,有失军法。后架不住众将相劝,不得不同意此事。原来一路上众将都对他们的能力和智慧佩服不已,今见此怎能不相劝。自有典韦亲自为他们驾车。

就这样,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青州地界。郭嘉与文若的精神也好了许多,见此袁绍便召集众人中军帐议事。众人分坐两列,一文一武。武将自然以黄忠为首,诸将依次而坐。典韦自去帐门前守卫。文官依年次而列。

见众人都以落座,袁绍道“今我奉天子明诏来此讨贼,诸公何以教我?”。

荀?曰:“行军必以粮草为重,青州苦寒之地。贼必会攻掠钱粮富足之地,只要我军据有此地,贼可不攻自破也”。奉孝点头不已。

诸将俱称善,黄忠问道“不知何地钱粮颇盛”。

文若道“北海,我料贼必会攻掠之地”。

我疑道“不知北海太守何人也?”。

文若道“闻说是孔融”。

闻此,我惊异了一下。不想北海太守竟会是此人,遂传令大军向北海进发。

原来北海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小聪明,年十岁时,往谒河南尹李膺,阍人难之,融曰:“我系李相通家。”及入见,膺问曰:“汝祖与吾祖何亲?”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自此得名。后为中郎将,累迁北海太守。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在北海六年,甚得民心。

当日正与客坐,人报徐州糜竺至。融请入见,问其来意,竺出陶谦书,言:“臧霸等攻围甚急,望明公垂救。”融曰:“吾与陶恭祖交厚,子仲又亲到此,如何不去?”原来臧霸等乃地公将军手下,张宝死后,臧霸统其众。思官军势大,不可与敌。遂挥军入青徐之地,见徐州兵弱粮足,遂围往城池攻打。陶谦无奈,只得下书向北海求救。

融教一面点兵,一面差人送书。正商议间,忽报黄巾贼党管亥部领群寇数万杀奔前来。孔融大惊,急点本部人马,出城与贼迎战。

管亥出马曰:“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孔融叱曰:“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

管亥大怒,拍马舞刀,直取孔融,融将宗宝挺枪出马;战不数合,被管亥一刀,砍宗宝于马下。孔融兵大乱,奔入城中。

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心中郁闷。糜竺怀愁,更不可言。

次日,孔融登城遥望,贼势浩大,倍添忧恼。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大叫“开门”。孔融不识其人,不敢开门。贼众赶到壕边,那人回身连搠十数人下马,贼众倒退,融急命开门引入。

其人下马弃枪,径到城上,拜见孔融。融问其姓名,对曰:“某东莱黄县人也,覆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老母重蒙恩顾。某昨自辽东回家省亲,知贼寇城。老母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某故单马而来。”孔融大喜。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因他远出,有老母住在离城二十里之外,融常使人遗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来救。

当下孔融重待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慈曰:“某愿借精兵一千,出城杀贼。”融曰:“君虽英勇,然贼势甚盛,不可轻出。”慈曰:“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来;如不能解围,慈亦无颜见母矣。愿决一死战!”竺曰:“将军不必如此,贼持强而来。粮草必少,不过旬日。粮草用尽,自会散去。我等只需坚守城池即可”。融曰:“子仲言之有理,将军助我守城足矣”。太史慈应诺,自去坚守城池不提。

再说张辽城统一千轻骑为先锋。来到北海城下探听消息,见城下烟尘滚滚,四面旌旗林立。知必有贼兵扣关攻城,遂止住军马。让一骑回去向主公通报消息。

袁绍于郭嘉等正行之间,忽一骑下禀道“报主公,前方发现敌军,张将军让回报,以候主公示下”。说完退了下去。

闻此袁绍道“黄忠、徐晃何在?”。

“在”二将应声而出。

“汝二人可引所部人马,扯开旗帜。会合张辽后,兵分三路而入。以图里应外合共歼此敌”袁绍吩咐道。

两将领命而去,又吩咐典韦率数百护卫在此地护卫两位先生。自己率余下之兵,紧遂黄忠他们之后杀入敌阵。

是日,孔融、糜竺正在城上督战。忽见尘土飞扬,敌军阵营大乱。

正不知何故之时,太史慈指着一军旗道“府君快看,此来想必是救兵”。

二人顺着他的指引看去,只见旗帜上大书‘袁’字。见此糜竺道“此想必是袁绍之军”。

孔融点点头,遂让太史慈引一部人马出城接应,自己随后便到。

太史慈闻言大喜不已,急提抢上马。点军向贼军杀去,路上自逢黄忠,二人通名毕。遂合兵一处向敌军大营杀去,黄巾军多是一些乌合之众。怎能抵挡,纷纷败退不已。二将杀入营前,见箭矢如雨。乃不得进,遂率军回城。

袁绍随后杀入,路逢张辽、徐晃。得知贼军已败,遂让徐晃去接典韦他们一起入城。不过一会儿,郭嘉他们来了。见我毫发未损才舒了一口气。遂一起向城下而去。

来到了城下,孔融他们已等候多时了,转眼看去黄忠赫然在列,正和一将相谈甚欢。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只见此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想必不是凡人。

见我仪表不凡,孔融揖道“北海孔融,谢君想救之恩”。

袁绍忙还礼道“同为国家出力,何分彼此。”。

孔融道“即如此,请公入城,融已略备薄酒,以劳诸君”。

袁绍道“你我年齿相近,不必如此相称。如不弃呼我表之即可”。

孔融应诺,遂将糜竺与太史慈介绍给众人,我也将文若他们介绍了一番,各人行礼后。随孔融入城了。

用狂喜不足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原本能收得一将足矣。不想今日得见子义,实为万幸。更何况还得遇大汉五大商家之一的糜家,需知五大商家乃卫、糜、甄、蔡、吴。在历史上,卫氏助董卓、曹操而称霸。糜家以一己之力,使刘备济身于诸侯之列。甄氏让袁绍雄踞北方,蔡、吴使二刘据有富庶之地。三国的历史与其说是诸候的战争史,不如说是五大家族的争斗史,因为战争实质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战争是以财物为基础的。如得糜家相助,必如虎添翼。

文若想必也知到此点,宴上频频向子仲敬酒不已。诸将与子义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我与孔融各叙相慕之情,只有奉孝一人举酒独酌,显得分外孤傲不凡。

过了好一会儿,奉孝起身道“主公,贼今夜必无准备。如遣一队兵马出城偷袭敌军大营,一战可定矣。望主公思之”。

众人称善,于是袁绍命黄忠、张辽引军而去。孔融自让太史慈相随同去劫营,不提。

单提管亥今日督军攻城,眼看就快要成功之时。见不知何处兵马到来,刚想分兵应战。忽见一斗大的‘袁’字映入眼帘,知袁绍救兵已到。急传令退军,坚守不出。

是夜,管亥心中忧愁,走出大帐去散散心。忽听鸟雀惊飞之声,大惊不已。急叫传令兵唤醒全军迎敌,可惜为时已晚。黄忠他们已透营而入,直向中军大帐杀来。管亥刚想上马迎敌,黄忠已杀到跟前,大刀一挥,挑管亥落马。一把被军士所擒。

张辽见此高叫道“汝等主将已擒,众人何不早降。更待何时”。贼军闻言,纷纷放下兵器,投降不已。张辽自去收编降卒。

子义见黄忠如此叹道“汉升兄之能,吾不如也”。

黄忠笑道“我何足道哉,吾主手下王越实为一代宗师也”。子义大惊不已。

收降已毕,众人自回营不提。

袁绍他们已等候多时了,闻大军已胜,敌寇已擒。

孔融向我拱手道“融代北海百姓谢本初云天之德,公若有事,我必率众相从”。

袁绍称谢不已,糜竺趁机道“袁公高义,四海皆闻。今有泰山贼犯我徐州,望明公相救之”。

我正思无有借口,亲近糜家。遂道“子仲无需客气,今日天色已晚。明日我便起兵救援徐州”。子仲称谢。

一会儿,军士缚管亥而入。袁绍见此,急叫解去绳索。解衣覆管亥身而道“我故知将军勇武不凡,**与敌,乃不得以,今日可愿随我扬名天下否”。管亥见我待他甚厚,遂降。诸将自和管亥见礼一番。

太史慈拜谢曰:“慈奉母命前来相助,今幸无虞。有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有书来唤,不敢不去。容图再见。”

闻此言,众人大惊。深为惋惜不已。

忽郭嘉道“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今遇明主而失之交臂,此诚为大丈夫之所不取也”。

黄忠道“我主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实为当世英雄,愿子义思之”。

孔融也道“刘繇乃守户之犬耳,何得为明主。子义此去实为明珠暗投也”。

太史慈向我拜道“如主公不弃,我愿遂主公立不世之功也”。

袁绍扶起太史慈喜道“今子义相投,大事必成矣”。众人纷纷祝贺不已。

孔融吩咐摆宴庆贺,众人喜悦不已。喝得大醉而散。

??????????

太史慈字子义,吴国的重要将领。慈忠义,孔融敬之,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后被孙策慕其高义,把慈招揽到帐下,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太史慈逝世,享年四十一岁。

后人有诗赞曰:“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