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41、 高级社农民当“长工”
作者:碧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69

到1956年底,全国农村实现了“高级社化”,绝大多数农民都入了高级社,进入了“社会主义”。到此,对农民的改造基本完成了,小农经济终于绝种了,才真正高兴了。那么,高级社是怎样的“天堂”,使这样的高兴呢?

高级社的规模,一般是一个村庄一个社。也有几个村庄组成一个大社的所谓“联村社”。农民入社后,他自己私有的土地以及菜园、果园、苇塘、山林等全部无偿收归社有;农民私有的耕畜、车辆、船只、农具等都做价归社队集体所有,做价既低,偿还期又长,实际上是变相无偿收归社有。至此,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得的土地、祖传的土地、全家多年来靠勤劳节俭购置的耕畜、车辆、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被“共产”了,农民失掉了自己私有的土地、耕畜等生产资料,只能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成了名副其实的“扛活的长工”。

高级社由社长、副社长、委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管理,掌握着全社的土地、财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分配权。实际上是**的书记(总支书记或支部书记)和社长说了算。下面设若干生产队,负责组织生产劳动。社员们都被编入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生产队每天给出勤的社员记一次工分。年终,社员按自己劳动所挣的工分参加分配,分得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及一部分现金,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不分贫富,全靠劳动吃饭。

经济核算以社为单位,各个生产队的收入全部上缴社里,再由社里统一进行使用和分配。不论穷队、富队,生产好的队,还是生产差的队,都在一起吃大锅饭。有的核算单位是生产队,即原来的初级社。

社员们比单干时省心多了。地里种什么,怎么种,每天都干什么农活,耕畜病了怎么办,没有化肥怎么办,收获的粮食和农产品如何分配等等,这一切生产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分配的大事小情,全部由社和生产队的干部们操持,社员们只是听候吩咐出力干活。有的社员说怪话形容自己的处境:“旧社会我给地主扛活(当长工),高级社我给干部扛活。”

社员虽然省心,但不自由,整个人身都由社里管束。例如,每天的作息要由队长安排;出门办事不能上班,要向队长请假;有泥木瓦工等手艺的想出去挣几个钱,必须由社里批准,还要用高价买工分。

每个生产队都有个“饲养处”,全队的大牲畜都在这里饲养。队部和仓库也大都设在饲养处。饲养处门外的树杈上悬挂着一个铸铁铧犁或一段铁轨,队长把它敲得“当、当”响,就是召集社员们上班干活或开会的信号。每天早晨、早午饭后,社员们听到“当、当”响,就都懒洋洋的来到饲养处,听候队长分配活计,然后就懒洋洋的去地里干活。晚饭后,都去队部记工分。

整个高级社就像一个大地主农庄。庄主就是书记和社主任,大大小小的社队干部就是各级管家和工头,广大社员就是依附于农庄的“农工”。

这,就是令“真正高兴”的高级社。

高级社体现出三大“优越性”:第一,遏制了所特别担心的“两极分化”。鳏寡孤独等贫困户由高级社养起来了;中农和富裕中农们的土地和牲畜、车辆、农具都归了公,人身也受到社里管束,再也无法“冒富”了;懒汉们尽管工分少,照样分得和别人一样的口粮和其它农产品,所欠价款记在帐上了事。“干不干,都一样”,真正实现了“均贫富”。

第二,国家征购粮、棉、油料和征用民工特别方便。夏收和秋收后,各高级社先把“任务粮”卖给国家,然后再分给社员;国家挖河渠、修水库,乡政府把出民工的任务向各个高级社一分派,民工就会立即出动。这些,比直接和单干农民打交道方便多了。

第三,对农民的管辖和控制容易了。农民必须参加集体劳动,否则,就没有工分,就没饭吃,还要受批判、挨辩论;那年代,各种会议特别多,群众会、干部会、党员会、积极分子会等几乎天天有,参加会的记工分,不来开会的,就不给记工分,因此,人们比单干时爱开会,到的齐。“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只要把农民的这条“命根”紧紧的掐住,谁敢不老老实实听话!

遗憾的是,所一直宣扬的优越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大多数高级社却始终没有体现出来。但令欣慰的是,富裕中农变穷了,他所依靠的贫下中农队伍展壮大了。

高级社绝大多数是几个初级社合并成立的。在初级社,土地还属于农民所有,土地还能分红。到高级社,土地一律无偿收归公有,也就是说,农民再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了,土改时政府颁给农民各户的土地证成了废纸一张。

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渴望的,就是能有一快属于自己的土地。最恨的就是那些占有大量土地、残酷剥削他们的地主。**、熟知农民的心理,用“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平分土地”等诱人的口号,动起亿万农民跟随、支持他们闹革命,才使他们取得了天下。他们也真的遵守诺言,通过土改消灭了地主,分给了农民土地。农民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渴望得到的土地终于得到了,他们欢呼“**像太阳”,高唱“是大救星”。谁知好景不长,得到土地只七、八年,大部分是仅仅四、五年,就被高级社“共了产”,又被、**无偿的收归公有了。你想想,农民能心甘情愿么?尤其是土改以后靠全家人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即所谓的富裕中农(其中很多是土改时的贫农),更是心有不甘。他们是靠劳动致富的,不是剥削来的,为什么也像土改时的地主富农一个样,也被剥夺了土地财产?!

读者也许会问:不是说“入社自愿”么,你自己不入社不就保住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车辆么!那年代,“入社自愿”只是写在纸上装潢门面,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民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当然,也有积极拥护高级社、带头入高级社的。这些人就是所依靠的贫下中农。本来,经过土改,人人都分得相同的一份土地,基本上“均了贫富”。土改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或因好吃懒做,或因不会经营土地,又把分得的土地全部或部分卖掉了,重新沦为贫下中农。对他们来说,入高级社犹如“第二次土改”,他们又翻身了,他们高举双手欢迎高级社,高呼“**万岁!”“高级社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