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江湖与赊刀人
作者:三尺神剑      更新:2019-07-29 21:40      字数:2745

云中市中心南路,福寿楼。

连续三日,福寿楼门前宾客如云。

当云中的这些吃货们听说是阳县福寿楼重新开业后,就一窝蜂的赶来了。

几个月没有碰到福寿楼的食物,一些云中的客人早都憋不住了。

听说福寿楼在云中市开业,立马过来捧场。

还有一些阳县本地的时刻,听说福寿楼在云中市开业,也特地赶过来吃一顿。

第一天,五折优惠,就已经吸引了无数的食客。

第二天,福寿楼宴请街道办一些官面人物是时候,食客并未退去,反而增多了不少。

等李林陈老四过来的时候,就看见福寿楼门前的停车场,密密麻麻停满了车。

就连中心南路周边的街道小巷子,也停了满了各种车。

整栋福寿楼上挂满了各种祝贺的条幅。

几人乘着面包车刚到福寿楼门口,就看见任依依带着几个门迎站在门口,朝四周张望。

当看到李林几人从车上下来后,任依依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后快步朝这边跑来。

“你们怎么才来啊”

“来迟了,你们就不请客了?”

陈金柱开玩笑道。

“先把香料搬下来吧!”

李林道。

一群人搭手,将香料搬到了后厨。

这时候,收到消息的任俊达也赶来了。

“这些香料怎么样?”

“还不错!”

满仓从几个袋子里挑出不少香料,摆在厨房边上的烘干室中。

“如果都是这个样子的香料,那我们就可以按照之前的约定给钱!”

任俊达也看了一眼这些香料,见满仓点头,对着陈老四等人说道。

与陈老四几人香料相比,李林的香料都是晾干的,根本就不用在烘干,早都拿到另外一个房间储备了起来。

“那行!多谢任老板了!”

陈老四几人客气懂啊。

“走走上楼吃饭!”

“这个……任老板,我们什么东西都没带,有点不好意思,吃饭还是改天吧!”

陈老四朝周围看了看,有些不好意思道。

实在是这福寿楼太辉煌了,陈老四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建筑,和这么好的装修。

在看看进出福寿楼的客人,再看看自己。

原本打算来吃一顿好的一群人,立马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今天来了,就今天吃!走,我带你们上去!”

任俊达说着,就带着陈老四几人朝电梯走去。

而李林,老早被任依依拉到福寿楼顶楼的茶间。

这个茶间中,除了李林任依依外,还有一位老人在这里等着。

“曹魏的情况怎样?”

李林坐下后,直接向对面的老人问道。

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纪元中。

“还好!你上去去了之后,我们就能去看守所探望他了!在看守所的生活还不错!”

“嗯他这个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估计还得需要一段时间,他才会出来!”

李林道。

“行!我下次见他的时候,给他说一声!迟点出来,总比把命丢了好!”

纪元中说完,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李林听到这话无语。

很明显,这纪元中在发牢骚。

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徒弟在看守所多呆两天。

曹魏是得罪了你!

但曹魏手上可是有你的把柄啊!

你不帮忙将他弄出来,还想着要惩戒他,换做任何一个做师父的都有意见。

但面对李林这样的高手,纪元中只有屈服。

而李林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这件事情,他又不能直接出手。

动手多了,露出的马脚就多。

“我再去警察局看看吧!”

李林想了想道。

毕竟这件事跟他有关,就算没有曹魏,他也想知道警察将这件事情调查到了哪一步。

“好!那谢谢你了!”

纪元中道。

在福寿楼稍微吃点,李林就离开桌子去警察局了。

而陈老四等人吃完饭后,在任依依的带领下,在福寿楼转了一圈,最后上了福寿楼顶楼的天台上。

天台上是福寿楼修建的一个草坪,此刻正举办者酒会。

所谓的酒会,就是水果酒饮料和点心,供福寿楼吃多了的顾客在这里消食用的。

李林再到警察局的时候,门口的保安已经换成了新的。

见到这新保安的时候,李林在其身上感觉到很明显军人的气息。

警察局调度室内,方局长看着手下送来的资料,微微皱眉。

在他对面坐着一个皮肤干裂的中年汉子。

这人是云中市警察局培养出来的探子,而且此人从事探子工作十几年了。

探子与线人不同,线人是打进犯罪团伙内部。

探子就是探子,通过观察套话,探知他们警察需要了解的情况。

自从上次李林到他这里说过一些一些江湖事情,方局长就将目光瞄向了江湖。

于是启动了捞探子卢峰。

“卢峰,这些都是你打听来的资料?”

方局长点了点桌上的文件问道

“是的!如果最近不是赊刀人重现江湖,我根本就打听不了这么多江湖的情况!”

卢峰喝了一口桌上的茶水道。

“赊刀人?”

方局长喃喃道。

“是的!赊刀人!已经二十几年都没有出现的赊刀人,又出现了!”

卢峰道,抬着头看着远方。

方局长放下手里的文件,也抬头看向远方。

赊刀人!

只有年龄过三十的山村人估计见过吧!

方局长小时候就见过。

而且从小听着赊刀人的故事长大。

小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讲过,倭国侵华的时候,他们的县城就被倭国人占领,全村都在大变天的环境中,惶惶不可终日,村里来了一个赊刀人。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背着各种刀具。

方家赊了一把剪刀。

赊刀人给的条件是,等到人们千里之外能说话的时候,他再来收钱。

邻居家赊了一把柴刀,留下一句,等你们子孙不用柴火的时候,我的子孙再来收钱!

另外这赊刀人给了隔壁村子一小伙子一把砍刀,留下倭国人投降那天,他再来收钱!

每一句箴言,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就是天方夜谭一般。

然而,不过七年时光,倭国人被赶跑了。

十几年后,方家父母在邮政局工作,掌管着电话交换机,千里之外能说话的梦实现了。

如果说电话在那个时代不算什么,可这人凭什么给他们方家是这样的一句箴言?

至于不用烧柴做饭,那个村子在几十年前都用煤炭,几十年后的今天都用的是天然气。

这一切都实现了,然而那赊刀人不见了踪影。

与方局长听来的故事不同,卢峰是亲眼见过赊刀人。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一家五兄妹,只有两条裤子。

那一年村里来了赊刀人。

他家里赊了两把剪刀,这是赊刀人在看到他们一家可怜,多给了一把。

留一下一句,什么时候能吃得起饭,穿得起衣他再回来收钱。

此后不见此人的身影。

等卢峰考上大学的那一年,村里又来了以为赊刀人。

玉米卖上一块钱一斤,他再来收钱。

那个年代,玉米才一毛钱一斤,谁都不相信那赊刀人的话。

当时的卢峰对赊刀人只是惊奇而已。

除了这些四处游走的赊刀人以外,还有木匠,乞丐,卖针头线脑的,相士,托钵僧,苦行僧,在那个年代都很多。微信搜索公众号:wmdy66,你寂寞,小姐姐用电影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