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道同之事
作者:受伤的害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062

且不说庞煌在有了圣谕在身,调查的结果如何,来自于广州的奏章,终于到达了南京城的中书省内。这一点胡惟庸早有准备,但是却是丝毫引不起心中的兴趣,也不知道李善长到底给了他什么好东西,彻底的让他对很多事情都显出漠不关心的模样。

但是胡惟庸仿佛没有放弃最后一次帮自己门人徐立的消息,也许是自私,也许是想皇帝的心思在乱一些,朝廷的事情在忙活一些,自己好瞒天过海,正好再多出一些时间考虑自己的事情。

朱亮祖奏折的内容,通过特定的渠道,被正在忙着改制,正愁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整天琢磨弹劾的御史台知道。

身为御史中丞的涂节,立即感到是一个机会。

一方军事长官,弹劾一个小小的知县谋反,这件事情要是说出去,可是大有可为,于是奏折的详细内容,在没有呈交给皇帝之前,先被抄录了下来,偷偷的送到御史台一份,仔细一看,被弹劾的道同竟然是一个蒙古人。

经过商议,御史台的人迅速的达成了一致共识,朱亮祖身为大明手握重兵的大将,身为官居极品的侯爵,绝对不会冤枉一个蒙古人的。

也不是御史台的人武断,因为涂节受到了皇帝的暗示,说是要改制御史台为都察院,重新审定御史们的职责范围,他们急切的想要一场功劳来表现自己的能力。

而目前,北方不能动,这次魏国公徐大将军亲自上前线。绝对不会无功而返,碰北平那个霉头。在战事没有明朗之前,只有头没有被门板夹住过。那就不会犯如此低下的错误。

本来涂节想把矛头针对江浙地区,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年张士诚的顽抗到底,给皇帝带来了多大的愤怒,所以拿江浙地区说事,肯定会迎合皇上的心思。

但是三月间,皇帝突然颁布圣旨,下令裁减赋额:旧额每亩交七斗,于是大笔一挥,就抛弃了一个官员的性命。

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没有事隔三天后,道同弹劾朱亮祖奏折送到通政司,恐怕这件绝对的小事,会很快的被朝中的大臣们忘记到九霄云外。

但是通政司接到道同的奏折时,要斩杀道同的圣旨,已经发出去近两天了,时任通政司通政使的曾秉正、左通政刘仁,看到道同的奏折后,不由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了。

通政司通政使的职司,本来由徐达兼着,徐达北上通病,内定的通政司通政使曾秉正终于算是坐正了位置,谁知道就任刚刚半年,就遇到了这么一个麻烦的问题,让他有一种被噎住的感觉。

现在奏报上去,能救道同吗?

曾秉正丝毫不怀疑道同奏折的真假,看到详细内容,立即分辨出了恶人先告状的朱亮祖其险恶用心,要是单单是朱亮祖,还不能阻扰曾秉正的正直,但是有牵涉到了御史台,这一下就有些麻烦了。

得罪一个侯爷,曾秉正说句心里话并不在意,而且他也不是一个庸官,心里也存有正直的一面,但是要得罪整天一起上朝下朝的同僚,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

曾秉正心里就有些犯嘀咕了,他也不是像道同那样不知道变通的人,得罪人不可怕,但是得罪人之后,仍然救不了人,那就要考虑一下到底值不值了。

在绝对大多数人面前,道同死定了,就算是稍微了解历史发展知识的庞煌,要是知道事情发展到这样的一个地步,按照他的印象。道同也是死定了,而朱亮祖父子也是即将被拉回京师鞭打致死的命运。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结果。为了一个死人,还值不值得去这样大动干戈呢?这个问题在曾秉正心里徘徊了很久。被刘仁的一句话,基本上就打消了念头。

刘仁说:“大人真的要让皇上的金口玉言再次失去效用吗?”

想想当初皇帝咬牙切齿的想要道同死的模样,曾秉正摇摇头,将道同的奏章夹杂在一堆不太重要的奏疏当中,选择合适的机会,第二天就找人送到了宫中。

通政司基本上已经把握到了皇帝的办事规律,如果按照惯例,没有意外的话,道同的那份奏折。将会石沉大海,时间久了,就再也没有回音了。

事情就是这样,道同差点没有白死,而朱亮祖也差点没有打破庞煌说熟知的历史,如果事情就按照这个脉络发展的话,基本上就这样了。

如果没有一个通政司的小吏,将道同的奏章连夜抄写完毕送到溧水的茅山山庄之中的话,事情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朱亮祖这个人。庞煌是有印象的,但凡对于明朝开国历史稍微接触过的人,都应该有印象,这个印象不是他立国多么卓著的功勋。也不是他做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个印象是,朱亮祖应该是被皇帝朱元璋亲自用鞭子打死的大臣,这样死法的人。历史上很少,至少庞煌是想不出来历史上还有谁。是被当朝的皇帝,一鞭一鞭的连同儿子被活活的打死。

朱亮祖应该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人。就因为这个的缘故,所以庞煌对于朱亮祖是有一定印象的,既然知道了朱亮祖这个结局,就不难想象出是什么原因,不外乎是朱亮祖的恶人先告状,导致了皇帝杀错了人以至于恼羞成怒。

道同应该就是那个被误杀的人,作为一个受过几百年后人文教育的庞煌来说,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救救道同,但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刚刚穿越回大明的那个官场菜鸟了。

怎么救,按照正常的程序,等他说服了皇帝,拿到了赦免的诏书,估计道同的尸体已经在南方日渐潮热的天气中发臭了,但是不按照程序去救人,怎么救,凭什么救。

可是有钦差拿着皇帝的圣旨前往的,怎么阻拦皇帝的圣旨,在这个君主至上的年代,朱元璋的圣旨除了皇帝自己,谁敢违逆,就算是全天下都知道是错误的,谁也不敢违逆吧,自己派人前去阻拦圣旨,开什么玩笑,庞煌自认为还没有这个本事。

难道还要按救刘伯温的方法吗?

更不可能了,庞煌和道同并不熟,万一救了个愚忠之人,回头又去上老朱哪里投案自首,那不是暴露了自己的胆大妄为吗?会不会让皇帝联想到什么呢?

怎么都不行,难道不去救人,学学通政司的装聋作哑吗?那也不是庞煌想要的,想了半天都不得什么要领,但是时间不等人,不能再想了。

马上喊郑虎进来,让他找了两名心腹,最好是怀柔保安团出身的乡勇进来,换上便装,日夜兼程的赶往广州城去找道同,当然不是救人,而是劝道同暂时逃走,在没有接到圣旨之前逃走,那就不算是违抗圣旨,好让自己腾出手来有时间在皇帝面前做工作。

郑虎知道前因后果之后,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既然是朱亮祖诬告,万一他们去到地方,那个知县已经被军队控制,或者已经被朱亮祖抓起来了,那怎么办呢?

“利用咱们在广州的人手,尽量的拖延前去宣旨人的速度,然后找个机会,或者用钱买通,或者劫狱,将其先救出来再说。”

郑虎领命正要前去布置,现在关键的时候,郑虎本人肯定不能离开庞煌身边,他只能交代得力的人去办。

刚刚走到门口,庞煌又叫住他,犹豫了一下,却是说道:“要是事情不可为,千万不要硬来,记住暂时在广州收集各种证据即可,前往不要冒险。”

“谢谢大人关心!”郑虎虽然只是说出了这六个字,但是心里却是十分高兴的,大人对于属下的关心,是发自于内心的,这个郑虎能感觉出来,也为自己能够跟在这样一个大人身边而高兴。

郑虎前去布置了,道同的命运可能会改变,也有很大的可能改变不了,那就只能看运气了,庞煌只是尽人事听天命,毕竟道同与他太陌生了,而这件事对于眼前宫内的事情也太过于陌生了,遂又将注意力转移了回来,放在了书房中厚厚的卷宗之中。

却没有想到,虽然庞煌是尽人事听天命,但是世事在冥冥中似乎又天意似的,庞煌的意思是让道同暂时避避风头,但是在广州的朱亮祖却是有些等不及了,在奏折发往京师的第五天,便迫不及待的让自己的儿子,以抓反贼的名誉出兵三百,前往番禺县捉拿道同去了。

但是抓住了道同一家老老小小十六口人,就是没有看到道同的身影,到衙门询问,差役们说:“大人前往乡间巡视去了。”

朱暹无奈而归,告诉父亲结果,在圣旨没有来到之前,他们没有大肆的张扬,万一那道同真的去巡视了呢?于是在番禺县玩起了守株待兔的把戏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