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一心中国梦0108兴策
作者:妖刀初段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066

两人一攀谈,陈炎惊喜地发现欧阳晔对铸铁和火器都很是jīng通。

原来欧阳晔年轻时曾经在健康城等地的火药作里当过差,更难得的是他还和为蒙古人制作回回炮的尼可罗兄弟有过一段难忘的邂逅,三人早年还一起探讨过投石器的机械设计问题。

欧阳晔向陈炎所说的,都是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很多东西是陈炎在两辈子的书籍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让陈炎心里更是希望欧阳晔能出山相助。

但是欧阳晔就是不为所动,无论怎样陈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好说歹说,欧阳晔也只是答应帮助陈炎找几位铁匠,随陈炎回去。

正在陈炎一筹莫展之际,见陈轩提着药匣子,从膳房过来,身后却不见阳文、阳正姊弟。

也不知道陈轩刚才煎了什么药,只是他身上的一身药味,闻来却让人心旷神怡。

陈炎猛吸了口药味,对着陈轩问道:“那阳氏姊弟可好,是否把落水的原因告知于教授?”

陈轩摇摇头道:“他们喝下我煎的药,气sè好多了,我适才带他们到客舍休憩了。落水的原因我倒是问过他们,但是他们支支吾吾不肯说,我也不便相强。”

陈炎不知道为什么,心里老是觉得那阳正在掩饰什么,觉得阳正和阳文不是这姊弟的真实名字,但是实在想不出这阳正为什么要骗人,小小年纪又是怎么学会骗人的。

也许是在兵荒马乱之际,家里人怕他们出事情,教他们要掩瞒自己身份的吧。

这样一想,陈炎心里就释然了,他思忖道:“都是这乱世惹的祸,让这小小年纪的孩童竟然学会了机巧欺诈。也不知道凭一己之力能否驱逐鞑虏,扭转乾坤,匡复宋室,甚至缔造共和。”

想到驱逐蒙古人,陈炎总觉得体内血液滚沸,蒸腾得自己豪气干天,兴奋不已。

他抬起头,直截了当问陈轩:“现在山河破碎,我yù组织义军起兵抗击鞑靼,陈教授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陈轩愕然望着陈炎道:“真不出来炎之公子有如此豪情壮志,可是老夫就一山野村夫,又年岁rì大,恐怕今rì是不能遂炎之公子之愿了。前些rì子听说梁知州有降元之心,我已经辞去了医学教授一职,余生只愿悬壶济世,凭我双手之力,为更多人免除病痛之苦。”

“教授觉得医一人重要,还是医十人、百人重要?”陈炎并不气馁。

“当然是医百人重要,只是这一人都救不了,还能空谈什么救百人,千人?”陈轩拿出药匣子的一册书籍说道,“老夫现在只想有些时间,可以撰完我的著作《三因极一证方论》,留给后人。”

“如果不能抗击鞑靼军队,那鞑靼人的铁骑南下,不知要有多少人像阳正姊弟那样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试问陈教授,届时你能凭什么药石帮他忙驱除痛苦,寻得福祉。”陈炎继续劝说道。

“炎之公子不要相劝了,我听说鞑靼占据了临安时秋毫无犯,我只是一平头百姓,只要还能过rì子,管他是谁做皇帝。”陈轩一边收拾着自己的药匣子,一边说道。

“两位老先生一定听说过常州屠城,那鞑靼人骄横跋扈哪里得起我们汉人,不要他们现在占领临安秋毫无犯,其实这只是暂时为了收买人心罢了,他们的贪婪趋利很快就会显露出来的。”

陈炎恨不得把元朝是统治者的种种暴行向两位老人全部说个明白。

“陈公子说的不无道理,只是老朽和陈教授铁定心要退隐江湖了,公子就别再相劝了!”说完,欧阳晔径直拿起了一把刻刀,在一块青田石上细心雕刻着。

陈炎拱手:“陈教授!”

陈轩扭过头来不理睬。

陈炎拱手:“欧阳先生!”

欧阳晔埋下头来也是不理睬。

陈炎见两位老先生如此执拗,心里有些气恼,那一旁的智云更是火冒三丈,有些坐不住的样子。

这时候,门外突然想起来一阵笑语声:“退隐江湖,敢问哪里才是无择和rì华老先生的江湖呀?”

话音未落,有人推门进来。

陈轩和欧阳晔见那人进来,连忙起身作揖道:“思箫先生是何时到的处州?”

原来是客厅里这幅画作的作者,陈炎不由得多了一眼来人,只见那人三旬出头,浓浓的眉毛下是炯炯有神的双眼,头上包裹着一条浩然巾,一副儒生的打扮。

儒生模样的人向屋里的人一一拱手,道:“以后还是叫我所南吧!”

“所南?”陈轩和欧阳晔互相对视了一眼。

“是的,这是我给自己新取的字。这北方的大好河山也被鞑靼人占领,哪里还有我栖居的所在,或许只有那永远的南方才是我最终的归所。现在临安已经陷落,我只能到处州来,哪天处州再陷落,我就到福州,到广州,总之,哪里是还是我大宋地界,我就居住在那里,如果这江山全部鞑靼人占领了,我就泛舟海上。对了,这位少年郎是何人?”儒生模样的人向陈炎拱了拱手道。

“在下温州陈炎之,思箫先生高义,请受炎之一拜。”陈炎说完,起身向这个充满爱国情怀的儒生回礼。

“哦,这个思箫的名字也不要了,以后就叫郑思肖吧?”

“郑思肖?”

陈炎听了这儒生报出名字,人还没坐定,又站起了身子,向郑思肖深深鞠了个躬。

郑思肖,这个名字陈炎再熟悉不过了,宋末的著名爱国诗人,书画家。

陈炎上辈子在私塾里,那位思想进步的教书先生,指导他读过很多郑思肖的诗作,听说他把自己一生的作品编成五卷《心史》,因为憎恶元朝,一直不愿公开示人,死后更是吩咐人把自己的著作锁在铁盒子里,放在枯井中,到明朝才得见天rì。

所以一见郑思肖,陈炎就觉得他是自己在南宋时见到的最亲切的人。

“炎之公子何须如此多礼?”郑思肖连忙上前把陈炎扶起。

“小可rì前刚刚有幸得阅先生的一篇诗作,正念想着有朝一rì能与先生见面,好聆听先生的教诲。未曾料到今rì在处州石门洞天这秀山丽水之间,得见先生尊荣,真是三生有幸。”陈炎就要掏心掏肺了。

“你读过我的诗作,说来听听?”郑思肖也很是好奇。

不知眼前这位官少爷模样的人会过自己什么作品。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rì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陈炎背起了这首自己最为熟练的诗句来,很多诗作陈炎也会背,却不知道写作时间,不知道是郑思肖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这首诗陈炎是知道写作时间的,因为题目就是《德祐二年岁旦》,也就是说就是写在陈炎与郑思肖相遇前的一个多月前。

郑思肖见陈炎真的背出自己最新的诗作来,心里很是好奇。自己这诗作还没有公开示人,他是如何得知的。就问道:“炎之公子是如何获悉我的新作的?”

“先生大作早已不胫而走了,小可是旬余前离开临安的,在一个教坊里获悉先生大作。”陈炎答道,心里惴惴不安,也不知道这个答案能否让郑思肖满意。

郑思肖想想,自己离开临安前,曾叫书童誊抄作品,应该是他流传出去吧,心里就不再怀疑了。

“好一句‘一心中国梦,万古泉下诗’,这是先生的作品吗,请受我姊弟俩一拜!”

就在陈炎背诵这首诗歌的时候,阳文、阳正姊弟不知什么时候也到了客厅,听了这首诗,他们竟是眼泪汪汪的要向郑思肖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