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解救一
作者:泰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510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1979年1月28日和1月31日,短短4天里,非洲大地接连传出两起南华联邦企业员工被劫持事件。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其中在埃及西奈半岛所发生的一起,25名被当地贝都因斯瓦尔克部落劫持的南华联邦水泥公司的工人在一天后成功脱险,但营救细节并未披露。

而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被**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劫持的29名南华联邦水电公司的员工却仍然深陷险地,不仅如此,此前失踪的一名公司员工被发现头部中弹。

血浓于水,南华联邦公民在海外遇险引发国人广泛关注,一些人的观点认为,南华联邦企业和公民在非洲以富人和成功者形象出现,引来普遍觊觎。

如今非洲已成为南华联邦重要市场和投资地,20000多家南华联邦的公司和数以上百万计南华联邦企业的员工在非洲各国经营、工作、生活,如果不示之以强,让潜在的觊觎者意识到不能打南华联邦公民的主意,劫匪的成功效应会不胫而走,引发效仿和连锁反应,令更多南华联邦企业和员工受到暴力威胁。

另外一些人的观点甚至主张效仿以前进入非洲西部的作为,直接动用武力解救,或运用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力,督促当地政府出兵。

也有些人认为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只要能确保人质安全,破财免灾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到底应怎样营救在非洲遇险的南华联邦公民?

首先必须看到,南华联邦具备在非洲随时、随地武力解救的实力。

但正如美国彭博通讯社文章所言,南华联邦经济影响力大增,军事影响力也相应提高,但是有国际外交政策的制约,各国在非洲大陆的军事存在,只限于参与个别热点地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这些有限的陆上武装多为非特种作战战斗部队,人数训练和装备并不适合进行带有浓厚特种作战意味的人质解救行动,且其活动须受相应联合国特遣团调遣,并非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此次发生人质危机的苏丹,就驻扎有少量南华联邦蓝盔兵,但他们的使命是维护达尔富尔地区停火,无权越界进入相邻的南科尔多凡地区。

不仅南华联邦,此前苏丹各地曾多次发生绑架西方人质的行为,相关的国家也并没有动用蓝盔兵解救——不是不想,而是无权如此。

除了陆军,海空干预也是武装干预的途径之一,各国在非洲也曾多次使用过这种干预手段,但这些事件或发生在无政府状态的特殊时间、地点,或通过复杂外交手段争取相关国家谅解,且拥有合适的装备和兵力,倘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便超级大国也无能为力。

如美国由于在非洲势力不强,只能仰赖英国基地的支持和英国在印度洋的海、空基地优势,在东非沿海采取强硬军事行动,而在非洲其它地区则只能取守势。

其次,武力解救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上策,有时甚至是下策。

绑匪的性质不同,动机各异,有些具有强烈的伤害性、侵略性,有些则求财不求命,有的既不求财,也不求命,而是有其它特殊诉求,一味采取武力解救,有时会弄巧成拙,刺激对方陡起杀心。

此番两次人质劫持事件就有其特殊性——事件肇因都系当地固有矛盾,并非是因为南华联邦的势力介入所造成。

苏丹南科尔多凡事件系苏丹内战历史遗留问题和南科尔多凡与喀土穆关系问题的复杂产物,由于苏丹中央政府同意南苏丹自治后各方**拒绝解除武装,成为单纯政治反对派,又与达尔富尔的几个**派别,如正义与公平运动(jem)、苏丹解放运动米纳维派(slm)等组成苏丹革命阵线(srf),令喀土穆当局感到威胁。

加上南科尔多凡毗邻南苏丹和达尔富尔,又可能蕴藏原油,系兵家必争之地,自去年9月起,苏丹政府军对该组织发动清剿,迫使其一部逃入南苏丹,另一部在南科尔多瓦州努巴山区和政府军周旋。

此次人质劫持事件发生后,苏丹解放运动米纳维派(slm)坦言,之所以劫持人质,是为了拿南华联邦的公民当挡箭牌,抵挡政府军的围剿,声称一旦时机成熟便释放南华联邦公民。

埃及西奈半岛事件则由于斯瓦尔克部落中有部分成员因1970年10月7日塔巴希尔顿酒店连环爆炸案,当时造成34死105受伤的重大事件,事发后被警方以涉嫌恐怖袭击同谋为由拘捕,其中5人被拘押至今,当局曾许诺早日释放这些被拘押者,却迟迟不见下文,甚至无人关注,绑架者的动机是借劫持--外宾提请当局和外界关注,至于这些外宾是哪一国人并不重要。

这些劫持者政治目的明确,经济目的不明确,且主观无意伤害人质。

苏丹解放运动米纳维派(slm)秘书长亚西尔-阿尔曼和发言人罗迪均对喀土穆当局意图破坏当地安全稳定、试图阻止该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控矢口否认,强调劫持人质是自卫、不得已,实际上带有借触发国际事件把事情搞大,以引发国际关注,甚至国际干预的意味,迄今并未公开提出勒赎要求。

埃及方面,帮助居间调停的贝都因知名人士易卜拉欣-马埃内称,斯瓦尔克部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发泄不满,引发国际关注,因为他们的诉求一直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回应。

当地媒体报道称,在如愿见到军警和当局谈判代表,并释放南华联邦人质后,该部落人士当众散发了传单,上面所提出的,是释放族人和停止向以色列输送天然气两项要求,尽管埃及军政当局均不愿透露营救细节,但许多媒体都表示,营救并不涉及金钱交易。

很显然,这两起事件中的劫持者意在自保和发声,并不想把事闹大、做绝,如果一味动蛮,把对方逼到死角,后果反倒不堪设想。

倘若仓促动武,打草惊蛇,或只解救出部分人质,则剩下未被解救者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南华联邦华夏龙特种部队几年前在毛里塔尼亚解救本国人质时就因草率行动导致部分人质遇害,当年10月10名美孚石油公司员工同样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被绑架,苏丹政府军的仓促解救行动就曾导致其中5人遇害。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当地政府或军方会出于某种目的,希望抢先动手,哪怕人质有危险也在所不惜,目的往往是掩盖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化、国际化,避免外界干预。

在这种情况下,我方非但不应鼓励、催促当地政府、军方早打,相反,应尽一切可能施加影响力,避免对方在不征得我方同意前提下单方面采取非常行动。

这次在埃及西奈半岛所发生的绑架,性质更接近一次较激烈的武装请愿,且这里地处苏伊士运河要隘,是亚非两洲唯一陆地通道,更襟带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装派别控制下的加沙地带,原本就是驻军众多、冲突频仍,各种矛盾交织缠绕、错综复杂的火药桶,不知彼知己,一味喊打喊杀,只能是徒然添乱。

那么一味花钱买平安是否可取?答案是同样不可取。

事实上以前南华联邦个别企业、个人喜好走上层路线、遇事喜好用钱摆平的习惯,往往被各种叵测势力所利用,造成更多不必要损失。

非洲国家普遍年轻,存在许多跨国部族、宗教,抓华人有利可图的成功经验一旦传出,就会被广而效尤,令这类事件在各地不断循环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出血不啻扬汤止沸。

一些中间人、线人利用南华联邦企业、家属急于救人的心态,渲染绑匪开价,隐瞒对方真实意图,结果有时对方并未索要赎金或索要很少,苦主却付出天价,有时中间人根本不认识绑匪、甚至不知绑匪是谁,卷走赎金便人间蒸发,留下苦苦期盼的苦主,不仅浪费金钱和感情,严重时还会耽误营救,危及人质安全。

那么,到底该怎么去做?

首先,必须迅速、准确判明劫匪动机、意图和暴力属性,了解事件背景、绑匪动机、具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便无法判明人质的危险程度,并据此作出最适合、最有利于保障人质安全的选项,尽管人命关天,十万火急,但该慢有时还是要慢那么一下。

其次,要善用各种关系,非洲是部族的社会,更是社会关系的社会,在很多时候法定渠道此路不通,而通过诸如部族、宗教、地方上的关系斡旋、搭桥或试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次埃及人质事件迅速和平解决,和当地部落上层人士从中周旋,在当局和部落间搭起沟通桥梁,让后者不满情绪得到及时、适当宣泄有很大关系。

必须指出,走关系应多路并行,相互备份,切莫吊死在一棵树上,更不能过分依赖个别能人、侨领,要知道在非洲杀熟、两头吃或拷贝走样是司空见惯的,人命关天,可开不得半点玩笑。

第三,要早介入、主动介入。

更早、更主动地介入,不仅可避免当地军政部门、中间人和其它可能的误导、蒙蔽,更及时、全面了解绑架者的动机、背景、诉求和人质状况,也可更直接、更及时地让对方知道中方的立场、态度和底线。

在非洲,底牌越清晰,态度越明确,摊牌也会越快,人质相应也就越安全。

第四,靠官要小心,在非洲营救我国公民,不依靠当地政府、官员和军警的力量显然不行,此次埃及人质解救过程中,当局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但这种依靠必须多长个心眼,有时我国公民的遇难实际上是地方和当局间矛盾所拖累,求助当局介入反倒令问题更难处理。

也有时当局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刻意曲解问题成因,或采用有利于自己、却不利于人质安全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为避免矛盾公开化、国际化,或避免国际干预而草率行动,最终导致绑匪和人质玉石俱焚等,我方有关部门应明确人质安全第一的立场,充分发挥我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敦促有关当局避免采取可能激化矛盾的单方面行动。

本着人质安全第一的原则,无节制地付赎金或草率使用武力都不可取。

但非洲地域辽阔,矛盾错综复杂,突发事件频仍,实力海外维权可以不用,却不能不备,在军队编制、装备上适当倾斜,增加远洋海、空兵力投放、人员运输能力,组建适合海外反恐、解救人质的特种部队,是未雨绸缪的上策,惟如此,一旦再次出现类似事件这样的需求,我国才有更强大的实力、更充分的准备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来切实维护海外我国企业、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当地时间18日中午,10名南华联邦石油员工在苏丹中部的南科尔多瓦省被绑架,至今仍无下落。

这10名中石油员工包括3名机械工人、6名工程师,此外还包括两名当地司机中的一名,他们是为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系以南华联邦复兴能源基金下属石油公司为首组建的合资财团,除南华联邦和苏丹政府的股份外,还有印度ongc公司和马来西亚petronas石油公司的股份。

南科尔多瓦省地处苏丹中部偏东,人口虽只有110万左右,却因地处几大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交界处,居民成分十分复杂。

从土著部落角度而言,既有阿拉伯裔又有黑人,既有伊斯兰教又有基督教,还有原始宗教。

从势力看,亲喀土穆的力量、亲苏丹南部基督教自治组织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的力量、达尔富尔**武装正义与公平运动(jem)和苏丹解放军(spa)的力量,以及谋求当地更多自治权的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被称为比达尔富尔地区最难捉摸之处。

此次绑架案发生迄今,并无一个组织声称对此事负责,绑架者究竟是何来历也毫无头绪,苏丹政府发言人坚称,绑架者是达尔富尔**武装正义与公平运动(jem)的党羽,目的是破坏达尔富尔和平进程。

而德国《民主文化新闻》和英国媒体则援引当地人士的猜测,认为可能与当地阿拉伯裔部落梅塞里亚有关,此外还有人猜测此举可能是某些敌视达尔富尔**武装正义与公平运动(jem)的组织所为。

南华联邦达尔富尔问题特使刘贵今将于24日抵达苏丹首都喀土穆,以推动达尔富尔和平进程,而达尔富尔**武装正义与公平运动(jem)内一些势力一直对该进程横加阻挠,且多次威胁对支持与资助苏丹政府的南华联邦企业实施打击,其作案动机的确存在,且就在一年前,5名石油工人(包括1名埃及人、1名伊拉克人和3名苏丹人)正是在同一地区被该组织绑架。

而梅塞里亚部落一直不满苏丹政府的石油收入分配方式,认为自己吃了亏,多次表示要弄出点动静,今年5月也曾在同一地区劫持5名印度石油工人。

而第三种说法也非全无道理:南华联邦外交部于1个月前在南苏丹自治区的经济中心朱巴设立领事馆,领事张庆阳宣布将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力度,这自然可能引起其它势力的不满和觊觎。

追究作案者来源、动机固然需要时间,但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南科尔多瓦早就说高危地区,在这里开采石油是高风险作业。

事实上早在1972年,就有两名南华联邦的水利工程师在这里被达尔富尔**武装正义与公平运动(jem)武装人员绑架,1年前被劫持的5名员工,和此次的南华联邦员工同属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不仅如此,达尔富尔**武装正义与公平运动(jem)等组织自去年起已多次对南华联邦的石油设施发出恐怖威胁。

有关方面本应认真对待这一系列警示,或权衡得失,选择安全第一的回避姿态,或利用南华联邦在苏丹和平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力,加大对自己利益的保护力度,遗憾的是,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和关注并不充分,且多数作为偶发事件、突发事件处理应对,而从前述可知,这些看似偶发、突发的事件,其实无一不隐藏着根深蒂固的老病灶。

近来随着南华联邦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华非合作关系的深入,南华联邦的各石油企业在非洲的经营、开发活动遍地开花,也取得了良好收益。

但与此同时,针对南华联邦在非洲石油设施、员工的威胁也与日俱增,不仅苏丹,其它非洲地区也时有所闻,如尼日利亚三角洲地区南华联邦石油工人多次被绑架、设施屡屡遭袭,去年4月石油作业队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阿博拉营地遭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都是最突出的例子。

这些意外实则绝大多数并非意外,而是和当地政治、经济、宗教、部族矛盾激化有密切关系,只要认真调研、做好事先、事中的功课,许多危险是不难预判,并予以规避、化解或预防的。

南华联邦在非洲的石油设施、人员的安全关乎国家声誉和国民利益,也牵扯着数以百万计在非工作者家庭的心思与目光,有关方面不仅应尽一切努力,尽快妥善解决此次南科尔多瓦绑架事件,更应对类似事件的预研判、预防和应对体系,进行有效地反思、检查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