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戏志才
作者:海漂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94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柿子捡软的来捏,不料却踢到了铁板上,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后果是丢掉了小命。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这名黄巾军的贼首,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朱魁带来的怀明,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哦!原来公子就是张子纲口中常提的儒道法三家治国策的那位朱怀明。幸会!”轿椅上书生抱拳拱手:“在下戏学,子志才。”

“先生便是那戏志才?”朱魁不由自主脱口道,不过这喜色一闪而过,但还是被戏志才看到,就听朱魁的语气变得尊重了许多:“原来志才先生认识子纲先生。”

“去岁子纲兄路经书院,有个一面之缘,与众同窗们相谈甚欢,故听闻过小郎君那儒、道、法三家治国之论,倒是另辟途径,颇有想法,让志才佩服!”

“岂敢与先生相比,戏先生之名,怀明在江东的时候那是如雷贯耳,世人都说颍川有大贤,志才位于先,先生是个有经天纬地之大才也!”

戏志才,颍川人,曹操早期谋士,不幸早卒,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他死后,荐郭嘉与曹操。这一记忆,朱魁不用借助轩辕剑,就可清晰翻找出来,寒门贤才中,戏志才与郭嘉都是青史留名之辈。

“看来我的运气并不差。”朱魁心中盘算着,曹操因其死而痛惜之人,不世出的大贤,我理当好好结识一番,留以后用。

“没想到志才之薄名,江东之人都已知晓。你身边这位身披铁素,背挎长剑的少年好汉,应该便是甘宁,果然俊少年。前些时候,张子纲路经书院,对秣陵四杰推崇不已,果然闻名不如见面。”

“不知剩余两位现在何处?”戏志才指着甘宁笑问着,这让身边的甘宁拱手示意还礼。

“先生很快便能见到二弟和阿承。”朱魁答道。

回到营地后,天色已晚,护送粮草的队伍尚未跟上,朱魁准备在等一日,同时也好向戏志才讨教一番进剿方略。

“先生可否告知,在下当往朱中郎下效力,亦或往皇甫中郎处。”宴席上,朱魁举杯直言详询。

“呵呵,看来小郎君醉翁之意不在酒!问我黄巾之事,可是想请我出山。”戏志才善察人心,自然明白朱魁话中是何意思,当下脸上颇有不解,“小郎君是第一次来颖川吧,可否告之如何知志才之名,我与张子纲相识,他却不会推崇我之名。”

对于朱魁能知道他的名字,他很是奇怪,毕竟,他现在默默无闻,朋友间也鲜知其才干,路上他清楚注意到朱魁听到他名字时,那种惊讶和欣喜,而张紘与他不过一面之缘,萍水相交的朋友,是绝对不会把他吹成什么经天纬地的大才的。

“额”朱魁脸色一滞,张张嘴,终是讪讪一笑。一指王钱说道:“我这属下是颍川人,行商多年,言先生虽在书院上课,但也时常在乡野间教书育童,市井中百姓对先生的推崇是很高。”

“而且朱某看来,所谓名士推崇永远不如山野百姓的赞扬来的真实,在朱魁心中百姓是最可爱的,也是诚实的人。”

这话朱魁并未胡扯,之前他询问颍川书院里哪些学子比较有名字的时候,王钱有提到过市井间对戏志才的赞扬。而后世的时候,有句话叫老百姓是做真诚,最可爱的人,他铭记在心,教会了他,看人看事,一定要从百姓的角度去看,这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一面。

戏志才看了看王钱,一脸福相,饱经沧桑,又做过行商,难怪知道自己一些事迹,看他对朱魁的唯唯诺诺的样子,此人应是密探一类人物。

“那小郎君此番北上剿贼,可是真心为国。”

“那是自然。”朱魁毫不犹豫答道,纵是有野心,也不是此时能够暴露的,他虽然常常与周泰他们言及要干一番大事业,多是指封侯拜将事,造反之心丝毫未对外人吐露。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朱魁吐出八个字,铮铮有力,戏志才一时间也看不出他内心真实想法,只觉此人应该是个忠义之士。

“小郎君既然有心报国,那应当先往汝南,驰援朱中郎。”

“为何?”

朱魁原本应是决定去长社,毕竟长社之战历史有所记载,知其最后乃用火攻之计取胜,或可借鉴。

“其因有二,第一、皇甫中郎多年老将,长社城高粮多,一时间波才不足以败他,再者说波才陈兵十五万,兵围长社,这是守城战,小郎君这五百骑军毫无用武之地。”

“第二、只有朱中郎腾出兵力,汇合皇甫中郎集合京畿五万兵马才可与波才一战,并且汝南黄巾无威望如波才者,各自为战,也易汇合朱中郎两万兵马,大有作为。”

戏志才三言两语之间,就为朱魁做好决断,席内众人大为钦服,王承、周泰他们私底下也讨论过去汝南还是长社问题,一直未有结果。

“哈哈!”朱魁哈哈大笑,举起酒樽谢道,“先生大贤,留侯之才也,让魁茅塞顿开,多谢先生!”

“哪里,小郎君却是谬赞,些许小事,无需言谢!”

“诶,要的,二弟、三弟、阿承,大家还不举杯敬先生。”朱魁吩咐着。

“先生,请!”

众人倒提酒樽以示尽饮。酒过三巡,朱魁突然眼睛一

问道:“不知先生亦有报国之心?”

“小郎君之意可是想邀志才同行,非是问志才是否真有报国之心吧。”戏志才目光微抬,轻笑道。

在座几人都知朱魁求才之心,只是现在的朱魁一无官职,二无声望,不由都停下杯,看着戏志才,看他如何作答。

朱魁踌躇,属下无不自动跟随,这是令行即止的表现,这一直暗暗观察的戏志才越来越佩服。

然而被人次次指出心意,朱魁并未尴尬,遂直言道:“正有此意,想请先生同行,除黄巾,上报天子。”

说完之后,不在言语,就等着戏志才的回答,顿时场面有些冷。

直到最后少顷间,戏志才先行打破沉默。

“正有此意!”戏志才一边喝了口酒,一边看着朱魁,说道:“我等学子,寒窗苦读十几载,为的就是有一日能上报国家,下安百姓,张角倒行逆施,志才愿与同往汝南。”

“在下途径颍川,竟能得遇先生这大才,是天意,说明黄巾气数乃尽,已不成气候。来干一杯,为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