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识破
作者:飞翔的中国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60

() 速度很快,但距离足够远,以龙煜天的反应绝对会有惊无险。可是,事情真的就如此简单吗?天知道他此刻面对的到底是什么?是人?哪个人长了一条蛇才会有的分叉长舌?是妖?妖为什么维帕兹看不见?人妖?……这个先不去讨论。还是鬼?

无论如何都必须马上应对。而应对的方式根据各人武功特点的不同也将有所不同。路数诡异的或许会先行闪避、遁去身形之类的,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正面迎击,因为对方袭来的攻势还没有疾到需要立刻格挡。

龙煜天也是如此!

只见他右手一闪,“呛”的一声抽出宝剑,身体微微前躬,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

但是,包括紧紧跟在他侧后方的维帕兹也没有发现,他的左臂已经不动声色的环在了自己身前,绕到右肩的腋下。

突然,青?宝剑完美的线条与龙煜天整个身体构成了一道笔直的鸿光,在“流华空转”的加持之下飞速射出,迅猛绝伦、气势逼人――“破军剑之孤军突进”!

然而,剑锋所指却是他背后的方向!

维帕兹不明所以,满腹疑惑的将目光紧紧锁在他的身上。更奇怪的是,在龙煜天刚发起攻势的一刹那,后面就传来了几声或清脆、或沉闷的响动。

原来,被红舌震住心神的同时,两个细节也引起了龙煜天的注意:第一,那绿裙女子下垂的双臂突然翻动了一下,似乎袖子当中别有玄机;第二,女子左肩到右胸处有一道奇怪的折痕,如果你能在昏暗的环境中发现这点,第一个念头肯定就是:“不符合光学原理!”

之前一段未受到他重视的回忆瞬间闪现出来:白天众人在搜索洞窟的时候,发现岔路口有几个石壁光滑如镜,而其中一个的表面上出现了一道不算太粗,但却非常深的裂痕,边缘如刀削般整齐。众人还为大自然的创造力而称奇了一番。现在龙煜天突然意识到,那处裂痕恐怕还真的就是被刀削出来的――石桓的刀!此时出现在女子身上的诡异折线,不正是那道裂痕的效果吗?

电光火石之间,他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手段和石桓真正的死因:他所看到的绝非真人,而是一个反射出来的图像!无论对方是轻功卓绝的人还是修炼成精的妖,总归都瞒过了龙煜天的感知,出现在他的身后。黑暗环境下,对方手中定然是有一个光源,站在预定好的位置上,突然点亮光源,前方光滑如镜的石壁就立刻显现出了一个人影!

由于石壁的方向跟通道不是垂直的,所以受到角度的影响,龙煜天看不见“镜”中的自己,只能看到那名女子。而维帕兹站在龙煜天的身侧,角度上的偏差使她连那名女子也看不见,眼前还是一片黑暗。基于同样的原理,那名女子应该也看不见维帕兹和自己,而只能看见龙煜天。

当初石桓恐怕就是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心惊之下出手抢攻,却一刀斩在了石壁上。而那名女子袖中所藏恐怕是某种暗器,趁此机会无声无息的发动,正中石桓后颈!

但她当初有没有吐舌头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这次是发现龙煜天没有马上攻击,反倒谨慎的立在原地问话,担心他平复心神之后察觉到自己的位置,便用一个看起来突然、实则并无杀伤力的花招再吓上一吓,逼龙煜天出手。

她也确实达到了目的。

只是龙煜天在拔剑的瞬间猛然醒悟过来,其中大部分的功劳还要归于石桓临死前的一刀,使石壁反射出的影像不再一如先前那般自然。

可绿裙名女子到底站在什么位置?龙煜天只能肯定是在后方的某处,具体就无法判断了,因为石壁的倾斜角度如何他也记不太清了。再者,就算明确的知道角度,他也总不能临时掏出纸和笔,画个示意图,计算一下距离啊、入射角、出射角什么的?那还不如回头看更快一点呢。

人的智慧往往在突发状况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龙煜天几乎本能的想到了对策。以右手拔剑的大幅度动作为掩护,左手轻轻一翻,掏出了藏在身上的连弩!

很多江湖中人都喜欢穿轻甲,而轻甲的外面也多半会披一件宽敞的衣服,比如大氅、比如长衫、比如龙煜天这样的开襟软袍,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隐藏身上携带的物品。毕竟轻甲的材质无论是兽皮也好、金属也罢,耗料都不会太多,样式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贴身。

龙煜天的轻甲独一无二,极为精美。所以他选了一种很有品质的软袍与之搭配,英气当中不失儒雅。平时将宝剑挂在袍外的腰际,而袍内藏了一些什么物件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此次龙子风等人赶来山西,都带了一套以前在军队中常用的弩。

抛开大型攻城器械不算,即便单兵用的手弩也属于禁忌品,民间人士绝对不允许使用。因为弩这种兵器跟弓箭不同,做工更为复杂、上手更加容易。或许射程不及某些强弓,但速度却非常快。最难能可贵的是,一般弓箭想练到“百步穿杨”的程度至少得花上几年时间,而使用手弩,就算一个文弱书生也可以在两个时辰内形成有效战斗力。

龙子风他们带来的,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连弩!

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制作了能同时击发二、三支箭矢的连弩,一直应用了几百年,传到晋朝。而在这当中,三国诸葛亮曾对其加以改良,创造了能同时射出十支箭矢的元戎弩,一度被称为“神器”。而当时的发明家马钧看到此物之后,大赞其“巧”,认为可以演进到连发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项,让他试验并推广,可惜未引起重视。晋初思想家傅玄对朝廷的决定表示出明确的遗憾和气愤。

从而,连弩的制作工艺逐渐失传,但后人对其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过。

到了隋唐时期,工匠们根据史料佐证仿制出了一种可以连发六矢的连弩,可惜体积和重量都过大,单兵无法携带、守城威力不足。

宋朝的改良版加重了发射力道,但最多只能同射四矢,体积更大,使之成为彻底的重型器械。以此为契机,宋代的大型弩床得到蓬勃发展,种类越来越多,有的甚至需要上百人同时出力才能使用。

不过单兵连弩的研究却停滞不前。要知道,当初诸葛亮的元戎弩可是用于西南复杂的地理环境,必须便于携带,据说骑兵和步兵皆可装备。所以南宋以后,人们开始致力于如何缩小连弩的体积。

到了本朝,终于研制出一种跟单发手弩体积相差不多的连弩,可以同时射出三支箭矢。这几乎成为了朝廷眼中最为先进的单兵远程武器,资料被严密封锁。而禁卫军和部分其他的精锐军队,配备了少量更加先进的极品,一次填装九支箭矢,同时击发三矢,可连续击发三次,间歇时间非常短暂。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储箭装置能够得到改良,连续击发的次数将会更多。

在龙煜天的印象中,这种连弩虽然不能完美复制元戎弩的强大效果,但已经距清代较为先进的弹弩相差不远了。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冷兵器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接着研究什么连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他对这种九矢连射的武器已经非常满意了,从龙子风那里要来一套,以备不时之需。

此刻,他毫不犹豫的翻出了连弩,对着身后不同的方向连射三次,然后拔地而起!

无论对手是不是人,反正不可能是石头。所以九支箭撞击目标的声音就大有不同,由此可以判断出那名女子所在的具体位置,绝对比直接回头看的效果好了许多,因为他不只要防守,更要突袭!

维帕兹的视线随着龙煜天的行动而转向后方,猛然发现了不远处立在一片幽暗绿光当中的披发女子,心里不由一突。

弩的速度实在太快,比任何机关类暗器的发射力道都要强劲,其箭矢的长度也比弓的短了许多,寻常江湖中人哪曾遇过?更不用说应对经验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太谷县内龙子风他们能够轻易干掉那么多西门世家弟子的原因。

绿裙女子也不例外。她果然如龙煜天所料那般准备发动袖口中的暗器,却突然感觉三道劲风扑面而至,大惊之下抬起左掌,看似轻柔的在胸前画出一个半圆形轨迹,也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身体、甚至是衣袖都没有跟那三支表面被涂成了黑色的箭矢有直接接触,就将其震碎在空中,发出了沉闷的声响。

几乎同一时间,周围传出了几个金属与石壁相击的清脆声,她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反被暗算了。

原想继续射出右手的暗器,但龙煜天的剑势接踵而至。按照她本来的计划,暗器是应该瞄准光滑石壁的,仓促改变方向哪里还来得及?

龙煜天运气也着实不错,第一轮发射的三矢就正好蒙中了,否则效果恐怕会差一些。当然了,这也不全是运气,因为他虽然无法肯定绿裙女子的具体位置,但直觉加上记忆,还是有一个大体的判断,所以最先对准的方向也是他认为可能性最大的。

一切来得都太过突然。待龙煜天以“孤军突进”全力刺出的时候,对方腥红的长舌还在半空中弹射。

“流华空转”的速度称甲天下,顷刻之间便让青?宝剑与红舌相交。这时龙煜天才发现,所谓“红舌”根本就是用布做的!甚至很可能是一条细长的霞帔,只不过另一端被女子含在口中,任谁的第一反应都会认为是根舌头。

“好一个装神弄鬼的‘蛇妖’!”龙煜天心头大怒,手腕灵活反转,剑身激射出一圈耀眼的流光,在七成功力的催动之下,眼看就要绞碎对方的“红舌”。

然而,异变突起!

先前并未蕴含多大力道的“红舌”猛然间荡出一股阴寒而磅礴的真气,轻易击破了龙煜天的“真龙劲”,给人一种无从抵抗的感觉,顺着与剑身的接触点逆袭而上!

“这是什么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