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工厂生活系列之行
作者:西关湄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00

[[[CP|W:250|H:190|A:L|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20112/20/1402586634338167308167500978846.jpg]]]妈妈手稿

工厂家属区四周全是稻田地,只有一个小商店,所以很多生活用品必须乘车到邻近的县城或城市去买。

从工厂到城市,坐长途汽车要花几个小时,“地无三尺平”,途中上坡、下坡、急弯、慢弯、之字弯等不计其数,难得有华北平原那样一马平川的笔直公路。

七十年代初,到城市的长途汽车要到县城才有得坐,很不方便。厂里职工大多要搭乘厂子的顺风车,还得找关系,求爷爷告***。八十年代中,工厂自谋出路,转型生产某行业专用的机械设备,效益显著,地位提升,底气足了很多,与城市公交部门商定,开通由城市至厂家属区的往返客车,每日两班,这样才解决了“出门难”的大问题。

六七十年代,公路两边大多是小树丛和稻田地,没有加油站,没有厕所。要方便时,司机停下车来,以公路为界,男左女右,找些小树丛蹲下搞掂。

有一次,厂运输科一部解放牌汽车载着三十多个男女职工到城市去。车上有一位八级工老贾头,早上不知吃错什么东西,肠子里一个劲地响,绞着绞着地生疼,忍得面青唇白,车子开出厂不到半个钟,忍不住了,叫司机停车,跑下去窜到小树丛里解决问题,之后上车开了不到二十分钟,又憋不住了,赶忙叫停车冲下去。。。如此反复折腾六七次,车上的人都弄到没什么表情了。好不容易熬到城市,老贾头己全身发软,两只眼珠子直勾勾的都转不动了。同行的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性肠炎!

回厂第二天,此事己传遍工厂每一角落,更有好事之徒编成顺口溜,家属区小孩争相唱着玩。老贾头听后哈哈大笑,不以为然,他老伴反而挂不住脸了,拿起炕帚,到处追着揍那些捣蛋小猢狲们。顺口溜很快还传遍了邻近的几间厂。

职工上下班,绝大部份以自行车代步,其余均为不会骑车的步行者。摩托车是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的。

每天早上八时左右,家属区往厂区去的公路上热闹极了,数以千计的自行车如滚滚潮流直向工厂方向涌去,由于机动车甚少,也不用讲究什么交通规则,骑车带人的,双手撒把的,秀车技的,看得你眼花缭乱。整条公路均为单向行驶,你就只管大胆往前蹬吧!那场面相当壮观,感觉与广州日报上登的老照片“海珠桥上的单车群”差不多。

骑车从家属区托儿所的大高坡上往下溜,借着大下坡的冲力可以冲出一二百米左右,再蹬个一百米就到了村寨,起得较早的老乡们还蹲在门前刷牙。经过村寨和稻田地,离开公路向右拐上小路,转入岩石的山谷中,便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你站在公路上,无论如何也看不到这间几千职工的工厂的一丝丝痕迹。“靠山隐蔽”的功夫做到家了。

到了下班时分,又是一股单向车流,就象潮水的涨退似的。不过,托儿所下来那段大下坡可就没早上那样舒服了,全部得下车推着走,那长达一百七十米的陡坡,没几个人能一口气蹬上去的。

我到厂三年多后,买了一辆自行车,加入到滚滚的自行车流中,由于技术不熟练,还闹了一次笑话。

一般来说,早上上班时机动车较少,但有时会遇上老乡赶着牛下田,牛可不懂什么交通规则,有时还会在走到公路中央时蹶起尾巴拉屎,每逢遇到这种情况,牛爷爷就是老大,人人都得绕道走,不得打扰。

我刚买新车不久,骑的还算顺当,放开前后闸从大高坡上直冲下来,风把路两旁的玉米叶子吹得沙沙直响,我只感到两耳生风,如插翅般滑翔,舒服至极。刚拐左弯,忽见一头大水牛正横在前方拉屎,糟糕!我一下子懵了,乱了方寸,刹车不及,连人带车往大水牛身上拦腰撞去,砰的一声闷响,车翻人倒,仰面朝天。那牛正拉屎呢,猛的被撞一下,屎也不拉了,停下来扭头望着我,大而圆的眼睛盯了我好一阵,幸好没有发火,转过头去继续拉屎。

旁边的师傅们赶紧把我扶起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有少许皮外伤,但新买的凤凰牌单车,前叉都给撞弯了,只好找人帮忙推到厂里修理。后来我骑车下坡小心多了,离老远先张望一下,看公路上有无牛马车鸭群之类的,好提前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