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罐 花布包
作者:梦歌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140

我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 童年生活。

“*”开始后的第二年,我背着书包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条件极差,学校无固定教室,教室无木质课桌,窗户无玻璃。我们的教室先是设在村口一破庙内;在破“四旧”立“四新”时破庙被红卫兵推倒建成专演样板戏的舞台,教室又改在舞台上;后又改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内。在伟大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我们也实行“半工半读”“耕读班”,好在那时学生人数不多,四五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春夏秋季倒也好过,一到冬季便遭了罪,教室四面透风,水泥桌面生冷生冷,常冻得人脸面发青牙苔打颤。我们只得靠那老帮帮棉袄棉裤和棉布窝窝鞋硬撑着捱过严冬。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先发明了简易的取暖工具,在一个小铁罐内夹上干硬柴点燃后取暖,罐口钻俩小眼绑上铁丝用手提着,我们称它“火炉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炉罐,常被十几只小手围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提火炉罐的人多了起来,火炉罐上面的小手稀少起来。我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火炉罐,不再将手伸向别人那里取暖。我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全家就一孔窑洞),也没有找到可以做火炉罐的小铁罐。最后我突然想起父亲熬茶用的小油漆筒,便乘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做了个火炉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炉罐了,我顿时感到自己很温暖也很富有。

过了几天,父亲问我见没见到小茶罐,我说没见,父亲盯了我半天也没再追问,我就提着火炉罐去上学,似乎忘记了这个火炉罐是用父亲的茶罐做的。

拥有火炉罐的小伙伴们,甭提有多高兴。在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外,常常塞满了烤火用的干玉米芯。在来校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争相拿出自己的火炉罐,比谁做的精致,谁的火旺。我们站在高坡上,拿一根小木棍挑着火炉罐,抡着转圆圈,风吹着火苗呼呼作响,在远处看无数个红红的圆圈在空中旋转。小小的火炉罐,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早上忘了去校晚上忘了回家。

在旷野,我们提着火炉罐无拘无束。火灭了,用嘴对着炉口吹,常常是火灰乱飞,眯了眼睛,熏了脸蛋,真个成了“两鬓苍苍十指黑”,小伙伴们对望着“包公脸”,露出白牙嬉笑着。在教室,火炉罐却带来了麻烦,十几个火炉罐一齐冒烟,报纸糊的窗户烟出不去,教室里烟雾弥漫,彼此看不见人,只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喷嚏声。好在那时上课只背**语录,老师一安排我们背诵就卷着浓烟出去了。我们就在浓烟中边咳边背诵,倒也背会了“红五篇”、《**语录六十条》。

那年严冬还未过去,学校新添了一位老师,姓赵,听说家庭成份很高,才派到山区任教。赵老师常年穿一件对襟黑褂,精瘦精瘦,头发花白,为人严厉,从未见过有笑容。赵老师上课的第一节,我们只看见门口亮光处一个黑影钻进浓烟中,在接连不断的“咳咳”声中,传来一个苍老但很威严的声音:“有火炉罐的,立即提到外边去!”我怕火炉罐放在外边被谁拿去,便在浓烟中倒掉柴火塞进书包。一会儿,烟雾散尽了,我才看清了讲台前站着一位精瘦精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头儿,同时也闻到一股布烟臭味,低头一看,我的书包着了一个洞。我赶紧将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地上,用手捏灭了还在冒烟的书包。只听 瘦老头儿语气不高却很威严地说:“我姓赵,是你们的新老师,以后上课不准生火炉罐!现在上第一节课。”

赵老师的第一节课讲了些甚么,我根本没听,只是这个书包烧了一个洞回去该咋交代。这个书包是母亲点着油灯织的白布用黑染料染后做成的,已陪着两个姐姐念完了小学,现在虽然已洗得掉了颜色,但没有它我上学成了问题。我知道生产队种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了,凭布票买的布还不够全家穿衣,再做新书包根本不可能。我找了块硬纸片堵住书包的小洞,硬着头皮回家。我偷藏书包的时候,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翻看着书包追问我原因,我胆怯地说了火烧书包的事,预备着挨母亲的打骂。母亲“唉”了一声放下书包,从窑洞的腰洞里取出一个泥捏的小碗大小的喇叭状东西递给我,说:“你爹早知道你用茶罐做了火炉罐,给你用泥捏了一个火炉罐,它看起来不精致可很实用。茶罐给你爹吧,他可离不了茶。”

我才记起父亲前几天用黄土猪鬃猪毛和成泥捏什么东西,原来是在捏火炉罐。泥火炉罐有一乍多高,口大底小,炉壁一指厚,炉罐中部用8号铁丝箍成小方格炉齿,底部钻有大拇指粗细的小洞,柴火架在炉齿上面,炉齿下面掉柴灰,小洞用来吹火。火炉罐虽是用泥捏的,却很精致,我捧在手上,心里很愧疚:我不该瞒哄父亲,他供馑我们姐弟四人实在不容易,生产队的活路又忙,晚上队里又常开会,常常靠熬茶提神,我咋能偷他的茶罐呢?

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书包,我看了阵书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吃过早饭,我背上母亲缝补好的书包,父亲从锅眼里夹出些正燃着的小柴棒放进泥火炉罐,递给我:“你用手端着,不会烧手,上课了要倒掉火,小心烧着了东西。”我接过火炉罐向学校走去,一会儿感觉火炉罐热乎乎的,几个伙伴也围上来争着要端火炉罐,我要他们排队挨个儿端着暖手。有的伙伴说:“这个泥火炉罐比铁筒火炉罐还好,回去我让爸爸也捏一个。”我把火吹得旺旺的,看着伙伴那羡慕的样子,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上课后,我倒掉柴火,将火炉罐放在水泥桌子上,一边听讲做作业一边握着火炉罐,一直到一节课上完那火炉罐还热乎乎的。

中午站队放学的时候,代数学、美术的江老师盯住我的书包叫我留下。江老师是西安插队知青,很有学问,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我害怕了:是不是装在书包里的火炉罐被江老师发现了要没收,可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没批评过我们带火炉罐呀?有时还要说谁做的火炉罐漂亮呢。江老师要过我的书包,端详着母亲缝补的小洞问是谁缝补的。“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工艺品,你妈的手真巧!”江老师盯盯书包又望望我,“你看你妈有没有时间,给我也缝一个小花布包。”我从江老师手中 接过书包,这才细看缝补的小洞,这是母亲从我们姐弟几个穿烂的衣服中剪成布条拼成的图案,顺小洞拼一个“ 桃 ”型,中间一个“忠”字,空间用绿里花红的布片填成各式图案。我看不出她美在哪里,但老师说美,我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我向母亲一说,母亲却一脸的难为情:“你呀,咋不想想,咱家里哪找那么多布条?”母亲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我却犯傻了:答应江老师的事咋办?几天来,我听江老师的课一直不敢抬头,好在江老师再没有提起这事,我也渐渐放宽心了。大约过了半个月左右,母亲对我说:“给老师的花布包我缝好了,我在几家凑了些布才缝完了,你送给老师吧!以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我简直高兴得要蹦起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学校,把花布包送给江老师。江老师接过花布包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不住地咂着嘴,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舒服极了。后来,江老师回城了,我们失去了联系。

那年春天,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父母亲天不明就赶去修梯田,天擦黑才回家,我看到父母劳累的样子,就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星期天,我背着十几斤麦麸去高店街去卖。我想起茶叶罐,想起火炉罐,想起劳累的父母,就用卖麦麸的钱买了一点茶叶,我为能替父母尽点孝心感到高兴。回到家里,我掏出剩余的钱和茶叶递给父亲,从不发火的父亲一把将茶叶打倒地上:“谁让你胡买东西?现在队里鸡不叫养,猪又收到队里,咱就指望这钱买油盐哩,你买这一丁点茶叶的钱可够咱买两个月的盐呀?”我委屈得哭了,母亲赶过来说:“你爹哪喝得起茶叶,他从土槐树上夹槐米熬着喝哩。供馑你们几个不容易呀,钱是抠着子儿花的。”我勤劳的父亲,我善良又心灵手巧的母亲,你在艰难度日中抚养儿女,而儿子又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二十年后,江老师又回到我们村,她特意到我家向母亲致谢。她说她非常喜欢美术,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她报考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西影厂作美工,母亲当年缝的花布包她一直保存着。我对母亲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秉承父母的勤劳善良,努力工作,从农村干到城里。我时时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那花布包,回忆起那伴我童年的泥火炉罐,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催我成熟,催我奋进。

我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 童年生活。

“*”开始后的第二年,我背着书包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条件极差,学校无固定教室,教室无木质课桌,窗户无玻璃。我们的教室先是设在村口一破庙内;在破“四旧”立“四新”时破庙被红卫兵推倒建成专演样板戏的舞台,教室又改在舞台上;后又改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内。在伟大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我们也实行“半工半读”“耕读班”,好在那时学生人数不多,四五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春夏秋季倒也好过,一到冬季便遭了罪,教室四面透风,水泥桌面生冷生冷,常冻得人脸面发青牙苔打颤。我们只得靠那老帮帮棉袄棉裤和棉布窝窝鞋硬撑着捱过严冬。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先发明了简易的取暖工具,在一个小铁罐内夹上干硬柴点燃后取暖,罐口钻俩小眼绑上铁丝用手提着,我们称它“火炉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炉罐,常被十几只小手围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提火炉罐的人多了起来,火炉罐上面的小手稀少起来。我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火炉罐,不再将手伸向别人那里取暖。我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全家就一孔窑洞),也没有找到可以做火炉罐的小铁罐。最后我突然想起父亲熬茶用的小油漆筒,便乘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做了个火炉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炉罐了,我顿时感到自己很温暖也很富有。

过了几天,父亲问我见没见到小茶罐,我说没见,父亲盯了我半天也没再追问,我就提着火炉罐去上学,似乎忘记了这个火炉罐是用父亲的茶罐做的。

拥有火炉罐的小伙伴们,甭提有多高兴。在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外,常常塞满了烤火用的干玉米芯。在来校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争相拿出自己的火炉罐,比谁做的精致,谁的火旺。我们站在高坡上,拿一根小木棍挑着火炉罐,抡着转圆圈,风吹着火苗呼呼作响,在远处看无数个红红的圆圈在空中旋转。小小的火炉罐,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早上忘了去校晚上忘了回家。

在旷野,我们提着火炉罐无拘无束。火灭了,用嘴对着炉口吹,常常是火灰乱飞,眯了眼睛,熏了脸蛋,真个成了“两鬓苍苍十指黑”,小伙伴们对望着“包公脸”,露出白牙嬉笑着。在教室,火炉罐却带来了麻烦,十几个火炉罐一齐冒烟,报纸糊的窗户烟出不去,教室里烟雾弥漫,彼此看不见人,只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喷嚏声。好在那时上课只背**语录,老师一安排我们背诵就卷着浓烟出去了。我们就在浓烟中边咳边背诵,倒也背会了“红五篇”、《**语录六十条》。

那年严冬还未过去,学校新添了一位老师,姓赵,听说家庭成份很高,才派到山区任教。赵老师常年穿一件对襟黑褂,精瘦精瘦,头发花白,为人严厉,从未见过有笑容。赵老师上课的第一节,我们只看见门口亮光处一个黑影钻进浓烟中,在接连不断的“咳咳”声中,传来一个苍老但很威严的声音:“有火炉罐的,立即提到外边去!”我怕火炉罐放在外边被谁拿去,便在浓烟中倒掉柴火塞进书包。一会儿,烟雾散尽了,我才看清了讲台前站着一位精瘦精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头儿,同时也闻到一股布烟臭味,低头一看,我的书包着了一个洞。我赶紧将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地上,用手捏灭了还在冒烟的书包。只听 瘦老头儿语气不高却很威严地说:“我姓赵,是你们的新老师,以后上课不准生火炉罐!现在上第一节课。”

赵老师的第一节课讲了些甚么,我根本没听,只是这个书包烧了一个洞回去该咋交代。这个书包是母亲点着油灯织的白布用黑染料染后做成的,已陪着两个姐姐念完了小学,现在虽然已洗得掉了颜色,但没有它我上学成了问题。我知道生产队种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了,凭布票买的布还不够全家穿衣,再做新书包根本不可能。我找了块硬纸片堵住书包的小洞,硬着头皮回家。我偷藏书包的时候,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翻看着书包追问我原因,我胆怯地说了火烧书包的事,预备着挨母亲的打骂。母亲“唉”了一声放下书包,从窑洞的腰洞里取出一个泥捏的小碗大小的喇叭状东西递给我,说:“你爹早知道你用茶罐做了火炉罐,给你用泥捏了一个火炉罐,它看起来不精致可很实用。茶罐给你爹吧,他可离不了茶。”

我才记起父亲前几天用黄土猪鬃猪毛和成泥捏什么东西,原来是在捏火炉罐。泥火炉罐有一乍多高,口大底小,炉壁一指厚,炉罐中部用8号铁丝箍成小方格炉齿,底部钻有大拇指粗细的小洞,柴火架在炉齿上面,炉齿下面掉柴灰,小洞用来吹火。火炉罐虽是用泥捏的,却很精致,我捧在手上,心里很愧疚:我不该瞒哄父亲,他供馑我们姐弟四人实在不容易,生产队的活路又忙,晚上队里又常开会,常常靠熬茶提神,我咋能偷他的茶罐呢?

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书包,我看了阵书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吃过早饭,我背上母亲缝补好的书包,父亲从锅眼里夹出些正燃着的小柴棒放进泥火炉罐,递给我:“你用手端着,不会烧手,上课了要倒掉火,小心烧着了东西。”我接过火炉罐向学校走去,一会儿感觉火炉罐热乎乎的,几个伙伴也围上来争着要端火炉罐,我要他们排队挨个儿端着暖手。有的伙伴说:“这个泥火炉罐比铁筒火炉罐还好,回去我让爸爸也捏一个。”我把火吹得旺旺的,看着伙伴那羡慕的样子,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上课后,我倒掉柴火,将火炉罐放在水泥桌子上,一边听讲做作业一边握着火炉罐,一直到一节课上完那火炉罐还热乎乎的。

中午站队放学的时候,代数学、美术的江老师盯住我的书包叫我留下。江老师是西安插队知青,很有学问,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我害怕了:是不是装在书包里的火炉罐被江老师发现了要没收,可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没批评过我们带火炉罐呀?有时还要说谁做的火炉罐漂亮呢。江老师要过我的书包,端详着母亲缝补的小洞问是谁缝补的。“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工艺品,你妈的手真巧!”江老师盯盯书包又望望我,“你看你妈有没有时间,给我也缝一个小花布包。”我从江老师手中 接过书包,这才细看缝补的小洞,这是母亲从我们姐弟几个穿烂的衣服中剪成布条拼成的图案,顺小洞拼一个“ 桃 ”型,中间一个“忠”字,空间用绿里花红的布片填成各式图案。我看不出她美在哪里,但老师说美,我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我向母亲一说,母亲却一脸的难为情:“你呀,咋不想想,咱家里哪找那么多布条?”母亲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我却犯傻了:答应江老师的事咋办?几天来,我听江老师的课一直不敢抬头,好在江老师再没有提起这事,我也渐渐放宽心了。大约过了半个月左右,母亲对我说:“给老师的花布包我缝好了,我在几家凑了些布才缝完了,你送给老师吧!以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我简直高兴得要蹦起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学校,把花布包送给江老师。江老师接过花布包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不住地咂着嘴,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舒服极了。后来,江老师回城了,我们失去了联系。

那年春天,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父母亲天不明就赶去修梯田,天擦黑才回家,我看到父母劳累的样子,就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星期天,我背着十几斤麦麸去高店街去卖。我想起茶叶罐,想起火炉罐,想起劳累的父母,就用卖麦麸的钱买了一点茶叶,我为能替父母尽点孝心感到高兴。回到家里,我掏出剩余的钱和茶叶递给父亲,从不发火的父亲一把将茶叶打倒地上:“谁让你胡买东西?现在队里鸡不叫养,猪又收到队里,咱就指望这钱买油盐哩,你买这一丁点茶叶的钱可够咱买两个月的盐呀?”我委屈得哭了,母亲赶过来说:“你爹哪喝得起茶叶,他从土槐树上夹槐米熬着喝哩。供馑你们几个不容易呀,钱是抠着子儿花的。”我勤劳的父亲,我善良又心灵手巧的母亲,你在艰难度日中抚养儿女,而儿子又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二十年后,江老师又回到我们村,她特意到我家向母亲致谢。她说她非常喜欢美术,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她报考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西影厂作美工,母亲当年缝的花布包她一直保存着。我对母亲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秉承父母的勤劳善良,努力工作,从农村干到城里。我时时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那花布包,回忆起那伴我童年的泥火炉罐,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催我成熟,催我奋进。

我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 童年生活。

“*”开始后的第二年,我背着书包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条件极差,学校无固定教室,教室无木质课桌,窗户无玻璃。我们的教室先是设在村口一破庙内;在破“四旧”立“四新”时破庙被红卫兵推倒建成专演样板戏的舞台,教室又改在舞台上;后又改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内。在伟大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我们也实行“半工半读”“耕读班”,好在那时学生人数不多,四五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春夏秋季倒也好过,一到冬季便遭了罪,教室四面透风,水泥桌面生冷生冷,常冻得人脸面发青牙苔打颤。我们只得靠那老帮帮棉袄棉裤和棉布窝窝鞋硬撑着捱过严冬。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先发明了简易的取暖工具,在一个小铁罐内夹上干硬柴点燃后取暖,罐口钻俩小眼绑上铁丝用手提着,我们称它“火炉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炉罐,常被十几只小手围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提火炉罐的人多了起来,火炉罐上面的小手稀少起来。我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火炉罐,不再将手伸向别人那里取暖。我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全家就一孔窑洞),也没有找到可以做火炉罐的小铁罐。最后我突然想起父亲熬茶用的小油漆筒,便乘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做了个火炉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炉罐了,我顿时感到自己很温暖也很富有。

过了几天,父亲问我见没见到小茶罐,我说没见,父亲盯了我半天也没再追问,我就提着火炉罐去上学,似乎忘记了这个火炉罐是用父亲的茶罐做的。

拥有火炉罐的小伙伴们,甭提有多高兴。在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外,常常塞满了烤火用的干玉米芯。在来校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争相拿出自己的火炉罐,比谁做的精致,谁的火旺。我们站在高坡上,拿一根小木棍挑着火炉罐,抡着转圆圈,风吹着火苗呼呼作响,在远处看无数个红红的圆圈在空中旋转。小小的火炉罐,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早上忘了去校晚上忘了回家。

在旷野,我们提着火炉罐无拘无束。火灭了,用嘴对着炉口吹,常常是火灰乱飞,眯了眼睛,熏了脸蛋,真个成了“两鬓苍苍十指黑”,小伙伴们对望着“包公脸”,露出白牙嬉笑着。在教室,火炉罐却带来了麻烦,十几个火炉罐一齐冒烟,报纸糊的窗户烟出不去,教室里烟雾弥漫,彼此看不见人,只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喷嚏声。好在那时上课只背**语录,老师一安排我们背诵就卷着浓烟出去了。我们就在浓烟中边咳边背诵,倒也背会了“红五篇”、《**语录六十条》。

那年严冬还未过去,学校新添了一位老师,姓赵,听说家庭成份很高,才派到山区任教。赵老师常年穿一件对襟黑褂,精瘦精瘦,头发花白,为人严厉,从未见过有笑容。赵老师上课的第一节,我们只看见门口亮光处一个黑影钻进浓烟中,在接连不断的“咳咳”声中,传来一个苍老但很威严的声音:“有火炉罐的,立即提到外边去!”我怕火炉罐放在外边被谁拿去,便在浓烟中倒掉柴火塞进书包。一会儿,烟雾散尽了,我才看清了讲台前站着一位精瘦精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头儿,同时也闻到一股布烟臭味,低头一看,我的书包着了一个洞。我赶紧将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地上,用手捏灭了还在冒烟的书包。只听 瘦老头儿语气不高却很威严地说:“我姓赵,是你们的新老师,以后上课不准生火炉罐!现在上第一节课。”

赵老师的第一节课讲了些甚么,我根本没听,只是这个书包烧了一个洞回去该咋交代。这个书包是母亲点着油灯织的白布用黑染料染后做成的,已陪着两个姐姐念完了小学,现在虽然已洗得掉了颜色,但没有它我上学成了问题。我知道生产队种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了,凭布票买的布还不够全家穿衣,再做新书包根本不可能。我找了块硬纸片堵住书包的小洞,硬着头皮回家。我偷藏书包的时候,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翻看着书包追问我原因,我胆怯地说了火烧书包的事,预备着挨母亲的打骂。母亲“唉”了一声放下书包,从窑洞的腰洞里取出一个泥捏的小碗大小的喇叭状东西递给我,说:“你爹早知道你用茶罐做了火炉罐,给你用泥捏了一个火炉罐,它看起来不精致可很实用。茶罐给你爹吧,他可离不了茶。”

我才记起父亲前几天用黄土猪鬃猪毛和成泥捏什么东西,原来是在捏火炉罐。泥火炉罐有一乍多高,口大底小,炉壁一指厚,炉罐中部用8号铁丝箍成小方格炉齿,底部钻有大拇指粗细的小洞,柴火架在炉齿上面,炉齿下面掉柴灰,小洞用来吹火。火炉罐虽是用泥捏的,却很精致,我捧在手上,心里很愧疚:我不该瞒哄父亲,他供馑我们姐弟四人实在不容易,生产队的活路又忙,晚上队里又常开会,常常靠熬茶提神,我咋能偷他的茶罐呢?

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书包,我看了阵书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吃过早饭,我背上母亲缝补好的书包,父亲从锅眼里夹出些正燃着的小柴棒放进泥火炉罐,递给我:“你用手端着,不会烧手,上课了要倒掉火,小心烧着了东西。”我接过火炉罐向学校走去,一会儿感觉火炉罐热乎乎的,几个伙伴也围上来争着要端火炉罐,我要他们排队挨个儿端着暖手。有的伙伴说:“这个泥火炉罐比铁筒火炉罐还好,回去我让爸爸也捏一个。”我把火吹得旺旺的,看着伙伴那羡慕的样子,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上课后,我倒掉柴火,将火炉罐放在水泥桌子上,一边听讲做作业一边握着火炉罐,一直到一节课上完那火炉罐还热乎乎的。

中午站队放学的时候,代数学、美术的江老师盯住我的书包叫我留下。江老师是西安插队知青,很有学问,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我害怕了:是不是装在书包里的火炉罐被江老师发现了要没收,可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没批评过我们带火炉罐呀?有时还要说谁做的火炉罐漂亮呢。江老师要过我的书包,端详着母亲缝补的小洞问是谁缝补的。“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工艺品,你妈的手真巧!”江老师盯盯书包又望望我,“你看你妈有没有时间,给我也缝一个小花布包。”我从江老师手中 接过书包,这才细看缝补的小洞,这是母亲从我们姐弟几个穿烂的衣服中剪成布条拼成的图案,顺小洞拼一个“ 桃 ”型,中间一个“忠”字,空间用绿里花红的布片填成各式图案。我看不出她美在哪里,但老师说美,我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我向母亲一说,母亲却一脸的难为情:“你呀,咋不想想,咱家里哪找那么多布条?”母亲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我却犯傻了:答应江老师的事咋办?几天来,我听江老师的课一直不敢抬头,好在江老师再没有提起这事,我也渐渐放宽心了。大约过了半个月左右,母亲对我说:“给老师的花布包我缝好了,我在几家凑了些布才缝完了,你送给老师吧!以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我简直高兴得要蹦起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学校,把花布包送给江老师。江老师接过花布包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不住地咂着嘴,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舒服极了。后来,江老师回城了,我们失去了联系。

那年春天,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父母亲天不明就赶去修梯田,天擦黑才回家,我看到父母劳累的样子,就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星期天,我背着十几斤麦麸去高店街去卖。我想起茶叶罐,想起火炉罐,想起劳累的父母,就用卖麦麸的钱买了一点茶叶,我为能替父母尽点孝心感到高兴。回到家里,我掏出剩余的钱和茶叶递给父亲,从不发火的父亲一把将茶叶打倒地上:“谁让你胡买东西?现在队里鸡不叫养,猪又收到队里,咱就指望这钱买油盐哩,你买这一丁点茶叶的钱可够咱买两个月的盐呀?”我委屈得哭了,母亲赶过来说:“你爹哪喝得起茶叶,他从土槐树上夹槐米熬着喝哩。供馑你们几个不容易呀,钱是抠着子儿花的。”我勤劳的父亲,我善良又心灵手巧的母亲,你在艰难度日中抚养儿女,而儿子又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二十年后,江老师又回到我们村,她特意到我家向母亲致谢。她说她非常喜欢美术,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她报考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西影厂作美工,母亲当年缝的花布包她一直保存着。我对母亲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秉承父母的勤劳善良,努力工作,从农村干到城里。我时时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那花布包,回忆起那伴我童年的泥火炉罐,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催我成熟,催我奋进。

我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 童年生活。

“*”开始后的第二年,我背着书包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条件极差,学校无固定教室,教室无木质课桌,窗户无玻璃。我们的教室先是设在村口一破庙内;在破“四旧”立“四新”时破庙被红卫兵推倒建成专演样板戏的舞台,教室又改在舞台上;后又改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内。在伟大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我们也实行“半工半读”“耕读班”,好在那时学生人数不多,四五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春夏秋季倒也好过,一到冬季便遭了罪,教室四面透风,水泥桌面生冷生冷,常冻得人脸面发青牙苔打颤。我们只得靠那老帮帮棉袄棉裤和棉布窝窝鞋硬撑着捱过严冬。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先发明了简易的取暖工具,在一个小铁罐内夹上干硬柴点燃后取暖,罐口钻俩小眼绑上铁丝用手提着,我们称它“火炉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炉罐,常被十几只小手围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提火炉罐的人多了起来,火炉罐上面的小手稀少起来。我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火炉罐,不再将手伸向别人那里取暖。我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全家就一孔窑洞),也没有找到可以做火炉罐的小铁罐。最后我突然想起父亲熬茶用的小油漆筒,便乘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做了个火炉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炉罐了,我顿时感到自己很温暖也很富有。

过了几天,父亲问我见没见到小茶罐,我说没见,父亲盯了我半天也没再追问,我就提着火炉罐去上学,似乎忘记了这个火炉罐是用父亲的茶罐做的。

拥有火炉罐的小伙伴们,甭提有多高兴。在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外,常常塞满了烤火用的干玉米芯。在来校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争相拿出自己的火炉罐,比谁做的精致,谁的火旺。我们站在高坡上,拿一根小木棍挑着火炉罐,抡着转圆圈,风吹着火苗呼呼作响,在远处看无数个红红的圆圈在空中旋转。小小的火炉罐,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早上忘了去校晚上忘了回家。

在旷野,我们提着火炉罐无拘无束。火灭了,用嘴对着炉口吹,常常是火灰乱飞,眯了眼睛,熏了脸蛋,真个成了“两鬓苍苍十指黑”,小伙伴们对望着“包公脸”,露出白牙嬉笑着。在教室,火炉罐却带来了麻烦,十几个火炉罐一齐冒烟,报纸糊的窗户烟出不去,教室里烟雾弥漫,彼此看不见人,只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喷嚏声。好在那时上课只背**语录,老师一安排我们背诵就卷着浓烟出去了。我们就在浓烟中边咳边背诵,倒也背会了“红五篇”、《**语录六十条》。

那年严冬还未过去,学校新添了一位老师,姓赵,听说家庭成份很高,才派到山区任教。赵老师常年穿一件对襟黑褂,精瘦精瘦,头发花白,为人严厉,从未见过有笑容。赵老师上课的第一节,我们只看见门口亮光处一个黑影钻进浓烟中,在接连不断的“咳咳”声中,传来一个苍老但很威严的声音:“有火炉罐的,立即提到外边去!”我怕火炉罐放在外边被谁拿去,便在浓烟中倒掉柴火塞进书包。一会儿,烟雾散尽了,我才看清了讲台前站着一位精瘦精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头儿,同时也闻到一股布烟臭味,低头一看,我的书包着了一个洞。我赶紧将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地上,用手捏灭了还在冒烟的书包。只听 瘦老头儿语气不高却很威严地说:“我姓赵,是你们的新老师,以后上课不准生火炉罐!现在上第一节课。”

赵老师的第一节课讲了些甚么,我根本没听,只是这个书包烧了一个洞回去该咋交代。这个书包是母亲点着油灯织的白布用黑染料染后做成的,已陪着两个姐姐念完了小学,现在虽然已洗得掉了颜色,但没有它我上学成了问题。我知道生产队种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了,凭布票买的布还不够全家穿衣,再做新书包根本不可能。我找了块硬纸片堵住书包的小洞,硬着头皮回家。我偷藏书包的时候,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翻看着书包追问我原因,我胆怯地说了火烧书包的事,预备着挨母亲的打骂。母亲“唉”了一声放下书包,从窑洞的腰洞里取出一个泥捏的小碗大小的喇叭状东西递给我,说:“你爹早知道你用茶罐做了火炉罐,给你用泥捏了一个火炉罐,它看起来不精致可很实用。茶罐给你爹吧,他可离不了茶。”

我才记起父亲前几天用黄土猪鬃猪毛和成泥捏什么东西,原来是在捏火炉罐。泥火炉罐有一乍多高,口大底小,炉壁一指厚,炉罐中部用8号铁丝箍成小方格炉齿,底部钻有大拇指粗细的小洞,柴火架在炉齿上面,炉齿下面掉柴灰,小洞用来吹火。火炉罐虽是用泥捏的,却很精致,我捧在手上,心里很愧疚:我不该瞒哄父亲,他供馑我们姐弟四人实在不容易,生产队的活路又忙,晚上队里又常开会,常常靠熬茶提神,我咋能偷他的茶罐呢?

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书包,我看了阵书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吃过早饭,我背上母亲缝补好的书包,父亲从锅眼里夹出些正燃着的小柴棒放进泥火炉罐,递给我:“你用手端着,不会烧手,上课了要倒掉火,小心烧着了东西。”我接过火炉罐向学校走去,一会儿感觉火炉罐热乎乎的,几个伙伴也围上来争着要端火炉罐,我要他们排队挨个儿端着暖手。有的伙伴说:“这个泥火炉罐比铁筒火炉罐还好,回去我让爸爸也捏一个。”我把火吹得旺旺的,看着伙伴那羡慕的样子,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上课后,我倒掉柴火,将火炉罐放在水泥桌子上,一边听讲做作业一边握着火炉罐,一直到一节课上完那火炉罐还热乎乎的。

中午站队放学的时候,代数学、美术的江老师盯住我的书包叫我留下。江老师是西安插队知青,很有学问,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我害怕了:是不是装在书包里的火炉罐被江老师发现了要没收,可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没批评过我们带火炉罐呀?有时还要说谁做的火炉罐漂亮呢。江老师要过我的书包,端详着母亲缝补的小洞问是谁缝补的。“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工艺品,你妈的手真巧!”江老师盯盯书包又望望我,“你看你妈有没有时间,给我也缝一个小花布包。”我从江老师手中 接过书包,这才细看缝补的小洞,这是母亲从我们姐弟几个穿烂的衣服中剪成布条拼成的图案,顺小洞拼一个“ 桃 ”型,中间一个“忠”字,空间用绿里花红的布片填成各式图案。我看不出她美在哪里,但老师说美,我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我向母亲一说,母亲却一脸的难为情:“你呀,咋不想想,咱家里哪找那么多布条?”母亲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我却犯傻了:答应江老师的事咋办?几天来,我听江老师的课一直不敢抬头,好在江老师再没有提起这事,我也渐渐放宽心了。大约过了半个月左右,母亲对我说:“给老师的花布包我缝好了,我在几家凑了些布才缝完了,你送给老师吧!以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我简直高兴得要蹦起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学校,把花布包送给江老师。江老师接过花布包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不住地咂着嘴,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舒服极了。后来,江老师回城了,我们失去了联系。

那年春天,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父母亲天不明就赶去修梯田,天擦黑才回家,我看到父母劳累的样子,就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星期天,我背着十几斤麦麸去高店街去卖。我想起茶叶罐,想起火炉罐,想起劳累的父母,就用卖麦麸的钱买了一点茶叶,我为能替父母尽点孝心感到高兴。回到家里,我掏出剩余的钱和茶叶递给父亲,从不发火的父亲一把将茶叶打倒地上:“谁让你胡买东西?现在队里鸡不叫养,猪又收到队里,咱就指望这钱买油盐哩,你买这一丁点茶叶的钱可够咱买两个月的盐呀?”我委屈得哭了,母亲赶过来说:“你爹哪喝得起茶叶,他从土槐树上夹槐米熬着喝哩。供馑你们几个不容易呀,钱是抠着子儿花的。”我勤劳的父亲,我善良又心灵手巧的母亲,你在艰难度日中抚养儿女,而儿子又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二十年后,江老师又回到我们村,她特意到我家向母亲致谢。她说她非常喜欢美术,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她报考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西影厂作美工,母亲当年缝的花布包她一直保存着。我对母亲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秉承父母的勤劳善良,努力工作,从农村干到城里。我时时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那花布包,回忆起那伴我童年的泥火炉罐,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催我成熟,催我奋进。

我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 童年生活。

“*”开始后的第二年,我背着书包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条件极差,学校无固定教室,教室无木质课桌,窗户无玻璃。我们的教室先是设在村口一破庙内;在破“四旧”立“四新”时破庙被红卫兵推倒建成专演样板戏的舞台,教室又改在舞台上;后又改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内。在伟大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我们也实行“半工半读”“耕读班”,好在那时学生人数不多,四五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春夏秋季倒也好过,一到冬季便遭了罪,教室四面透风,水泥桌面生冷生冷,常冻得人脸面发青牙苔打颤。我们只得靠那老帮帮棉袄棉裤和棉布窝窝鞋硬撑着捱过严冬。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先发明了简易的取暖工具,在一个小铁罐内夹上干硬柴点燃后取暖,罐口钻俩小眼绑上铁丝用手提着,我们称它“火炉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炉罐,常被十几只小手围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提火炉罐的人多了起来,火炉罐上面的小手稀少起来。我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火炉罐,不再将手伸向别人那里取暖。我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全家就一孔窑洞),也没有找到可以做火炉罐的小铁罐。最后我突然想起父亲熬茶用的小油漆筒,便乘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做了个火炉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炉罐了,我顿时感到自己很温暖也很富有。

过了几天,父亲问我见没见到小茶罐,我说没见,父亲盯了我半天也没再追问,我就提着火炉罐去上学,似乎忘记了这个火炉罐是用父亲的茶罐做的。

拥有火炉罐的小伙伴们,甭提有多高兴。在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外,常常塞满了烤火用的干玉米芯。在来校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争相拿出自己的火炉罐,比谁做的精致,谁的火旺。我们站在高坡上,拿一根小木棍挑着火炉罐,抡着转圆圈,风吹着火苗呼呼作响,在远处看无数个红红的圆圈在空中旋转。小小的火炉罐,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早上忘了去校晚上忘了回家。

在旷野,我们提着火炉罐无拘无束。火灭了,用嘴对着炉口吹,常常是火灰乱飞,眯了眼睛,熏了脸蛋,真个成了“两鬓苍苍十指黑”,小伙伴们对望着“包公脸”,露出白牙嬉笑着。在教室,火炉罐却带来了麻烦,十几个火炉罐一齐冒烟,报纸糊的窗户烟出不去,教室里烟雾弥漫,彼此看不见人,只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喷嚏声。好在那时上课只背**语录,老师一安排我们背诵就卷着浓烟出去了。我们就在浓烟中边咳边背诵,倒也背会了“红五篇”、《**语录六十条》。

那年严冬还未过去,学校新添了一位老师,姓赵,听说家庭成份很高,才派到山区任教。赵老师常年穿一件对襟黑褂,精瘦精瘦,头发花白,为人严厉,从未见过有笑容。赵老师上课的第一节,我们只看见门口亮光处一个黑影钻进浓烟中,在接连不断的“咳咳”声中,传来一个苍老但很威严的声音:“有火炉罐的,立即提到外边去!”我怕火炉罐放在外边被谁拿去,便在浓烟中倒掉柴火塞进书包。一会儿,烟雾散尽了,我才看清了讲台前站着一位精瘦精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头儿,同时也闻到一股布烟臭味,低头一看,我的书包着了一个洞。我赶紧将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地上,用手捏灭了还在冒烟的书包。只听 瘦老头儿语气不高却很威严地说:“我姓赵,是你们的新老师,以后上课不准生火炉罐!现在上第一节课。”

赵老师的第一节课讲了些甚么,我根本没听,只是这个书包烧了一个洞回去该咋交代。这个书包是母亲点着油灯织的白布用黑染料染后做成的,已陪着两个姐姐念完了小学,现在虽然已洗得掉了颜色,但没有它我上学成了问题。我知道生产队种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了,凭布票买的布还不够全家穿衣,再做新书包根本不可能。我找了块硬纸片堵住书包的小洞,硬着头皮回家。我偷藏书包的时候,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翻看着书包追问我原因,我胆怯地说了火烧书包的事,预备着挨母亲的打骂。母亲“唉”了一声放下书包,从窑洞的腰洞里取出一个泥捏的小碗大小的喇叭状东西递给我,说:“你爹早知道你用茶罐做了火炉罐,给你用泥捏了一个火炉罐,它看起来不精致可很实用。茶罐给你爹吧,他可离不了茶。”

我才记起父亲前几天用黄土猪鬃猪毛和成泥捏什么东西,原来是在捏火炉罐。泥火炉罐有一乍多高,口大底小,炉壁一指厚,炉罐中部用8号铁丝箍成小方格炉齿,底部钻有大拇指粗细的小洞,柴火架在炉齿上面,炉齿下面掉柴灰,小洞用来吹火。火炉罐虽是用泥捏的,却很精致,我捧在手上,心里很愧疚:我不该瞒哄父亲,他供馑我们姐弟四人实在不容易,生产队的活路又忙,晚上队里又常开会,常常靠熬茶提神,我咋能偷他的茶罐呢?

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书包,我看了阵书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吃过早饭,我背上母亲缝补好的书包,父亲从锅眼里夹出些正燃着的小柴棒放进泥火炉罐,递给我:“你用手端着,不会烧手,上课了要倒掉火,小心烧着了东西。”我接过火炉罐向学校走去,一会儿感觉火炉罐热乎乎的,几个伙伴也围上来争着要端火炉罐,我要他们排队挨个儿端着暖手。有的伙伴说:“这个泥火炉罐比铁筒火炉罐还好,回去我让爸爸也捏一个。”我把火吹得旺旺的,看着伙伴那羡慕的样子,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上课后,我倒掉柴火,将火炉罐放在水泥桌子上,一边听讲做作业一边握着火炉罐,一直到一节课上完那火炉罐还热乎乎的。

中午站队放学的时候,代数学、美术的江老师盯住我的书包叫我留下。江老师是西安插队知青,很有学问,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我害怕了:是不是装在书包里的火炉罐被江老师发现了要没收,可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没批评过我们带火炉罐呀?有时还要说谁做的火炉罐漂亮呢。江老师要过我的书包,端详着母亲缝补的小洞问是谁缝补的。“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工艺品,你妈的手真巧!”江老师盯盯书包又望望我,“你看你妈有没有时间,给我也缝一个小花布包。”我从江老师手中 接过书包,这才细看缝补的小洞,这是母亲从我们姐弟几个穿烂的衣服中剪成布条拼成的图案,顺小洞拼一个“ 桃 ”型,中间一个“忠”字,空间用绿里花红的布片填成各式图案。我看不出她美在哪里,但老师说美,我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我向母亲一说,母亲却一脸的难为情:“你呀,咋不想想,咱家里哪找那么多布条?”母亲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我却犯傻了:答应江老师的事咋办?几天来,我听江老师的课一直不敢抬头,好在江老师再没有提起这事,我也渐渐放宽心了。大约过了半个月左右,母亲对我说:“给老师的花布包我缝好了,我在几家凑了些布才缝完了,你送给老师吧!以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我简直高兴得要蹦起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学校,把花布包送给江老师。江老师接过花布包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不住地咂着嘴,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舒服极了。后来,江老师回城了,我们失去了联系。

那年春天,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父母亲天不明就赶去修梯田,天擦黑才回家,我看到父母劳累的样子,就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星期天,我背着十几斤麦麸去高店街去卖。我想起茶叶罐,想起火炉罐,想起劳累的父母,就用卖麦麸的钱买了一点茶叶,我为能替父母尽点孝心感到高兴。回到家里,我掏出剩余的钱和茶叶递给父亲,从不发火的父亲一把将茶叶打倒地上:“谁让你胡买东西?现在队里鸡不叫养,猪又收到队里,咱就指望这钱买油盐哩,你买这一丁点茶叶的钱可够咱买两个月的盐呀?”我委屈得哭了,母亲赶过来说:“你爹哪喝得起茶叶,他从土槐树上夹槐米熬着喝哩。供馑你们几个不容易呀,钱是抠着子儿花的。”我勤劳的父亲,我善良又心灵手巧的母亲,你在艰难度日中抚养儿女,而儿子又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二十年后,江老师又回到我们村,她特意到我家向母亲致谢。她说她非常喜欢美术,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她报考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西影厂作美工,母亲当年缝的花布包她一直保存着。我对母亲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秉承父母的勤劳善良,努力工作,从农村干到城里。我时时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那花布包,回忆起那伴我童年的泥火炉罐,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催我成熟,催我奋进。

我出生于秦岭脚下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 童年生活。

“*”开始后的第二年,我背着书包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条件极差,学校无固定教室,教室无木质课桌,窗户无玻璃。我们的教室先是设在村口一破庙内;在破“四旧”立“四新”时破庙被红卫兵推倒建成专演样板戏的舞台,教室又改在舞台上;后又改在生产大队办公室内。在伟大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下,学校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我们也实行“半工半读”“耕读班”,好在那时学生人数不多,四五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春夏秋季倒也好过,一到冬季便遭了罪,教室四面透风,水泥桌面生冷生冷,常冻得人脸面发青牙苔打颤。我们只得靠那老帮帮棉袄棉裤和棉布窝窝鞋硬撑着捱过严冬。

大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先发明了简易的取暖工具,在一个小铁罐内夹上干硬柴点燃后取暖,罐口钻俩小眼绑上铁丝用手提着,我们称它“火炉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炉罐,常被十几只小手围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提火炉罐的人多了起来,火炉罐上面的小手稀少起来。我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火炉罐,不再将手伸向别人那里取暖。我找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全家就一孔窑洞),也没有找到可以做火炉罐的小铁罐。最后我突然想起父亲熬茶用的小油漆筒,便乘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拿来做了个火炉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火炉罐了,我顿时感到自己很温暖也很富有。

过了几天,父亲问我见没见到小茶罐,我说没见,父亲盯了我半天也没再追问,我就提着火炉罐去上学,似乎忘记了这个火炉罐是用父亲的茶罐做的。

拥有火炉罐的小伙伴们,甭提有多高兴。在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外,常常塞满了烤火用的干玉米芯。在来校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争相拿出自己的火炉罐,比谁做的精致,谁的火旺。我们站在高坡上,拿一根小木棍挑着火炉罐,抡着转圆圈,风吹着火苗呼呼作响,在远处看无数个红红的圆圈在空中旋转。小小的火炉罐,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早上忘了去校晚上忘了回家。

在旷野,我们提着火炉罐无拘无束。火灭了,用嘴对着炉口吹,常常是火灰乱飞,眯了眼睛,熏了脸蛋,真个成了“两鬓苍苍十指黑”,小伙伴们对望着“包公脸”,露出白牙嬉笑着。在教室,火炉罐却带来了麻烦,十几个火炉罐一齐冒烟,报纸糊的窗户烟出不去,教室里烟雾弥漫,彼此看不见人,只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喷嚏声。好在那时上课只背**语录,老师一安排我们背诵就卷着浓烟出去了。我们就在浓烟中边咳边背诵,倒也背会了“红五篇”、《**语录六十条》。

那年严冬还未过去,学校新添了一位老师,姓赵,听说家庭成份很高,才派到山区任教。赵老师常年穿一件对襟黑褂,精瘦精瘦,头发花白,为人严厉,从未见过有笑容。赵老师上课的第一节,我们只看见门口亮光处一个黑影钻进浓烟中,在接连不断的“咳咳”声中,传来一个苍老但很威严的声音:“有火炉罐的,立即提到外边去!”我怕火炉罐放在外边被谁拿去,便在浓烟中倒掉柴火塞进书包。一会儿,烟雾散尽了,我才看清了讲台前站着一位精瘦精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头儿,同时也闻到一股布烟臭味,低头一看,我的书包着了一个洞。我赶紧将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地上,用手捏灭了还在冒烟的书包。只听 瘦老头儿语气不高却很威严地说:“我姓赵,是你们的新老师,以后上课不准生火炉罐!现在上第一节课。”

赵老师的第一节课讲了些甚么,我根本没听,只是这个书包烧了一个洞回去该咋交代。这个书包是母亲点着油灯织的白布用黑染料染后做成的,已陪着两个姐姐念完了小学,现在虽然已洗得掉了颜色,但没有它我上学成了问题。我知道生产队种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了,凭布票买的布还不够全家穿衣,再做新书包根本不可能。我找了块硬纸片堵住书包的小洞,硬着头皮回家。我偷藏书包的时候,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翻看着书包追问我原因,我胆怯地说了火烧书包的事,预备着挨母亲的打骂。母亲“唉”了一声放下书包,从窑洞的腰洞里取出一个泥捏的小碗大小的喇叭状东西递给我,说:“你爹早知道你用茶罐做了火炉罐,给你用泥捏了一个火炉罐,它看起来不精致可很实用。茶罐给你爹吧,他可离不了茶。”

我才记起父亲前几天用黄土猪鬃猪毛和成泥捏什么东西,原来是在捏火炉罐。泥火炉罐有一乍多高,口大底小,炉壁一指厚,炉罐中部用8号铁丝箍成小方格炉齿,底部钻有大拇指粗细的小洞,柴火架在炉齿上面,炉齿下面掉柴灰,小洞用来吹火。火炉罐虽是用泥捏的,却很精致,我捧在手上,心里很愧疚:我不该瞒哄父亲,他供馑我们姐弟四人实在不容易,生产队的活路又忙,晚上队里又常开会,常常靠熬茶提神,我咋能偷他的茶罐呢?

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缝补书包,我看了阵书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醒我,吃过早饭,我背上母亲缝补好的书包,父亲从锅眼里夹出些正燃着的小柴棒放进泥火炉罐,递给我:“你用手端着,不会烧手,上课了要倒掉火,小心烧着了东西。”我接过火炉罐向学校走去,一会儿感觉火炉罐热乎乎的,几个伙伴也围上来争着要端火炉罐,我要他们排队挨个儿端着暖手。有的伙伴说:“这个泥火炉罐比铁筒火炉罐还好,回去我让爸爸也捏一个。”我把火吹得旺旺的,看着伙伴那羡慕的样子,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上课后,我倒掉柴火,将火炉罐放在水泥桌子上,一边听讲做作业一边握着火炉罐,一直到一节课上完那火炉罐还热乎乎的。

中午站队放学的时候,代数学、美术的江老师盯住我的书包叫我留下。江老师是西安插队知青,很有学问,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我害怕了:是不是装在书包里的火炉罐被江老师发现了要没收,可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没批评过我们带火炉罐呀?有时还要说谁做的火炉罐漂亮呢。江老师要过我的书包,端详着母亲缝补的小洞问是谁缝补的。“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工艺品,你妈的手真巧!”江老师盯盯书包又望望我,“你看你妈有没有时间,给我也缝一个小花布包。”我从江老师手中 接过书包,这才细看缝补的小洞,这是母亲从我们姐弟几个穿烂的衣服中剪成布条拼成的图案,顺小洞拼一个“ 桃 ”型,中间一个“忠”字,空间用绿里花红的布片填成各式图案。我看不出她美在哪里,但老师说美,我感到很高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我向母亲一说,母亲却一脸的难为情:“你呀,咋不想想,咱家里哪找那么多布条?”母亲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我却犯傻了:答应江老师的事咋办?几天来,我听江老师的课一直不敢抬头,好在江老师再没有提起这事,我也渐渐放宽心了。大约过了半个月左右,母亲对我说:“给老师的花布包我缝好了,我在几家凑了些布才缝完了,你送给老师吧!以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我简直高兴得要蹦起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学校,把花布包送给江老师。江老师接过花布包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不住地咂着嘴,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舒服极了。后来,江老师回城了,我们失去了联系。

那年春天,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父母亲天不明就赶去修梯田,天擦黑才回家,我看到父母劳累的样子,就想为父母做点什么。星期天,我背着十几斤麦麸去高店街去卖。我想起茶叶罐,想起火炉罐,想起劳累的父母,就用卖麦麸的钱买了一点茶叶,我为能替父母尽点孝心感到高兴。回到家里,我掏出剩余的钱和茶叶递给父亲,从不发火的父亲一把将茶叶打倒地上:“谁让你胡买东西?现在队里鸡不叫养,猪又收到队里,咱就指望这钱买油盐哩,你买这一丁点茶叶的钱可够咱买两个月的盐呀?”我委屈得哭了,母亲赶过来说:“你爹哪喝得起茶叶,他从土槐树上夹槐米熬着喝哩。供馑你们几个不容易呀,钱是抠着子儿花的。”我勤劳的父亲,我善良又心灵手巧的母亲,你在艰难度日中抚养儿女,而儿子又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二十年后,江老师又回到我们村,她特意到我家向母亲致谢。她说她非常喜欢美术,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她报考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西影厂作美工,母亲当年缝的花布包她一直保存着。我对母亲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秉承父母的勤劳善良,努力工作,从农村干到城里。我时时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那花布包,回忆起那伴我童年的泥火炉罐,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催我成熟,催我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