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爱因斯坦
作者:木公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857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个观点是众所周知的,他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恐怕也没有多少人反对,他的事迹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也是毫无疑问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掀起了一股疯狂地崇拜他的热潮,那个狂热的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在欧洲一些大学里巡回演讲介绍他的相对论,每次五、六百个座位的大礼堂里都挤满了八、九百人。穿着名贵、高档服饰的年轻女士们,手持小扇子不停地招风,沽沽的汗水把涂着胭脂水粉的脸蛋描绘得美轮美奂,贴肤的衣裳陈现着她们苗条或臃肿的身材;高矮胖瘦的绅士们团集在一起,不时地松一松紧扣的衣领和头顶的帽子;讲台上的空地、过道、前后门也堆满了人群,放脚的地方都快没了。一场演讲结束,礼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争先恐后地涌上前来争着和爱因斯坦握手、得到签名,这时淑女们忘记了自己时刻要保持矜持的态度,君子们也无法顾忌到自己每时都要做到绅士的样子,走出门口的大伙都发觉自己刚才在里面洗了一个大大的热水澡。他们那些听众真的懂得相对论吗,估计八、百九人里只有可怜的一、两个,甚至一个都没有,真是佩服他们能在这么炎热的天气、拥挤的地方坐得住两、三个点钟。

听到爱因斯坦要在自己家里住宿几日,英国某名人的女儿在父亲的肯定声中,“砰――”地一声,晕倒在客厅里。每到一陌生的地方,那儿的人们围着过来人山人海地欢迎、热烈地欢迎,观望、详细地观望,欢送、依依不舍地欢送爱因斯坦,好像他是动物园里的稀有动物或者外来星球的人物,不看一下具体长得是什么样子就遗憾终生,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怎么瞄也不烦,最好是爱因斯坦在他们这儿永远地长住下来,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好好地数清他有多少茬胡须、几根头发、哪些地方有疤痕……

美国一些大学的学生商量着给他写上一封信,信封上的地址是不用去考虑的,直接标明是“欧洲、爱因斯坦教授收、美国某大学发”,没想到这封信的的确确地进了爱因斯坦家门口的信箱里,而且比正常一封送到欧洲具体家庭地址的信所花的时间早了一、两天。好像这仅仅是一个同学之间的几十元赌注的事情,而报纸上明文通知任何人写的任何一篇关于爱因斯坦或者介绍相对论的文章,每一千一、二百字就是一百美元的稿费,当时的美国工人的日还是月工资是十多、二十元的样子。

……

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多人这样发狂地顶礼膜拜他呢?

不少的传记或资料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有一本传记是如此认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个参战国一片狼籍、满目疮痍,到处、很多事情都需要重建,人们的信心是十五个木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到底能否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这时全没把握,他们心底里希望此时出现一个世界英雄,带领大家度过这个难关。恰好在这时,爱因斯坦一个德国人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刚一出来没有多少人看得懂,据说全世界只有三、四个人明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甚至有人把此事大肆宣扬,好像他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沾沾自喜,整天把这事挂在嘴巴上,可实际上他根本就不理解它。爱因斯坦运用他的理论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行的困惑、预测光线经过太阳时会发生弯曲、断言红外线波长在某运动中出现偏移现象,算出弯曲光线的弧度要比牛顿得出的值大一倍。在日全食时可以观察到这个弯曲光线事件,处理拍摄星云照片的数据就会得出弯曲的弧度到底是多少。

一战后英国科学家测得这个实验的数据结果是爱因斯坦算出的值,从而证明了理论的真实性。战前英、德还是对头,现在他们的科学家联手搞出举世瞩目的项目,德国人发现的理论、英国人验证了它,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振奋、热血沸腾,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国别之分,没有血海深仇,没有分歧,没有……只有万众一心,只有和平与理想、只有对与错,只有……

人们从中看到美好的将来,看到未来的希望,看到团结一致,看到……更何况他的理论改变了大家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其价值无法估量,就这样爱因斯坦被推到风尖浪口上,成为各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再加上他的理论常人难以理解,就是一般的科研人员也很难想通,只有那些既有着高深数学知识,又有深厚物理理论,还要有非凡想象力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始末,因此在平凡人的眼中他成了神。

有人会怀疑上面的说法,就拿当时一个真实事件来证明一下,爱因斯坦在某大学给那些教授讲解广义相对论,演讲进行一半时,教室里走了一半多的人,其中一个老教授愤怒地说,这完全是在说数学知识,搞物理研究的我是听不懂的;快结束时,剩下的这一小半也走差不多了,其中另一个老头跺跺脚说,这完全是在说物理理论,搞数学研究的我是弄不明白的;演讲完成时,只有两、三个人还端坐在那儿,过了好一会儿,其中一个说道,这讲解的既不是数学知识又不是物理理论,仿佛是无神论似的。

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理解这个理论的人越来越多,也发现它的价值越来越大,这样爱因斯坦成了后人眼中的神。应该说他的想法超越他所在的时代几十年,以至当时的人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后人也无法想象他在那个年代就能搞出这样高深的成果。

自然这种世界需要英雄、理论高深莫测的这种说法,说得很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更关键的点,那就是他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意志。谁能想像一个当初大学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现在能够发现一个非常人难以明白的理论,谁能想到一个专利局的小小办事人员,在业余时间里可以得出一些大师们都还未作出的大胆结论?正是这一高一低、一反一正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相比他的事迹,发生我们身上的什么事情不能成功,什么难关不可以熬过?

爱因斯坦在大学里面不喜欢那些照本宣科的教书方式,而且书本上的知识太落后当时的科研水平,他平时基本上是躲在自己租住的寓所里详细地研读大师们写的专著和各种比较新的理论知识,遇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坚持去上一上,还好他们学校只有大二的半期考试和大四的毕业考试两次大考,是不是每门课结束有个小考我现在是不怎么清楚了,按照常理推测是有的,在考试前他借朋友的课堂笔记猛搞考前突击,最后以勉勉强强的成绩结束了大学生涯。

拿到毕业证书,他以为可以进大学当助教,这样他可以继续他的物理理论研究,结果没有一个老师雇用他。有的觉得他不尊重老师,有的觉得他水平太低,在碰了一鼻子灰后,他心灰意冷,最困难时期甚至有点放弃生命的意向。他老爸背着他偷偷地给荷兰一位教授写信,祈求对方能够给他儿子一个机会,口气也是低三下四的,就差一点儿说要?下来求这位教授答应(如果教授真的答应,叫他?下磕上十个响头,估计也是立马做到的),顺便把爱因斯坦发表在某期刊上一篇价值不大的文章附在后面,结果那位教授连信都没回还是说了几句鼓励的话。

大师就是大师,不同凡响,在没找到工作期间,他仍然坚持着研读高人的著作,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做不到,反正我是没有办到、也办不到的。熬过最艰难的这段时间之后,他做了几份短时的工作。一年多过去,大学借笔记的同学兼朋友叫他爸爸把爱因斯坦推荐给专利局局长,这位局长是他同学爸爸的好友,局长面试他后觉得他可以胜任此职,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聘用了爱因斯坦,到这时他才算安定下来。

在专利局工作的期间,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和三、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阅读书籍,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人觉得有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来讨论一番,把各自的看法、观点大说一通,直至达成一致的想法。1905年他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这时已凭另一篇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应聘到某大学当副教授,之后回母校做正教授开始深入地研究广义相对论。

感觉我怎么表述也描写不出那个意境,其实我这本书看不看也没多大关系,而爱因斯坦的传记是一定要看的,越早看越受益,越多看越有趣,从中你可以知道坚强的意志是一把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打开,好像是美国那个A•派斯写的那本传记,那里面一直在强调这个意志的问题,看了这本书之后自己好像也拥有了这种东西似的,遇到什么难事也觉得不过如此。

当然爱因斯坦这么受世人爱戴,也不仅仅是因为上面说到的两、三个原因,还有朴素、爱和平、思想博大、谦让……这些都可以在他的传记里领会得到,反正这类书值得每个人认认真真地阅读一生。

爱因斯坦生前对生活要求极简单,衣着打扮也很随便,人家问他为什么每天不好好修饰一下,他的回答是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不重要的事情上值得吗。他著名的一个公式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是E=mc2,而是A=x+y+z。

完整的话是,“人生成功的公式就是: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另一个解释中的y是休息。还有一句引人深思的话是,“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的猪栏的理想。”

有人曾经拿某位名人的名言,当一个人死时,在他死前回想一下自己的一生,从而觉得自己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满怀遗憾地走开,还是有所作为、不枉此生、了无牵挂地离去。他的回话是,我在死前根本不会考虑如此庸俗的问题,我希望自己是在工作中离开。而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死前还在工作着。

死后他的亲人遵循他的遗嘱,把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

何为偶像,何为旷世奇才,何为英雄?生前心系天下,建立一座令人无法攀越的高峰,世人站在面前只可仰望、不能俯瞰,死后不带走半点东西,留下一幅未画完的蓝图,没多少人敢鼓起勇气去接过遗留下来的笔上去添加一、两划。相较之下,其他人物不过是一些沽名钓誉的家伙。

古今往来有几人能做到这样的高度,就算是将来也没两、三个可以达到这个程度,生子当如爱因斯坦!

简评就不写了,在此多谢大家的关注,有兴趣的读者请前往世纪文学网持续阅读,网址:

http://www.2100book.com/modules/article/articleinfo.php?id=109569

爱因斯坦的事情,请读者自己去观看其传记,就会相信我所说的是真是假,一百三十年转眼就过,世上多少英豪敢比肩,恨不早生一百年,能识君者也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