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雨林吐真情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456

触摸大宋**· 正文/激情触摸· 第178章 雨林吐真情

上一章 下一章

天空一片灰蒙,又下起了小雨。

在武松等人火烧“鸳鸯楼”后,退隐树林的李师师,又迎来了和浪子燕青相依相偎那样的夜晚。

昨天的徽宗、今日的太上皇赵佶,刚一来到了帐篷外,就听见了一个小女孩儿的说话声:“妈姆,你看,小雨如细丝,像牛毛、似银线呢……真好看啊!”

端详着帐篷门帘外淅淅沥沥的雨丝,李师师便想起了那个使自己发生人生转折的夜晚:

“大姐,下雨了!……快到大树下来吧。”

看到李师师没有挪动地方,那个男子再次轻轻地叫着:“大姐,下雨了!”

李师师回转身来,冲着男子微微一笑:“哦,小弟,你在这里健身啊?”

“姐,好姐姐……美丽漂亮的好姐姐,你……”男子再次甜甜地叫着,“我想,麻烦你一件事儿,你能不能……”

“哦,什么事儿?”李师师莞尔一笑,热情地问。

“刺青!”

“刺青?”

“哪里?”

“**上!”

“好,图案在哪儿?”

“俺身上……”

眼前的男子,终于说出了自己刚才玩“相扑”的目的。而这个男子,就是浪子燕青。

随后,雨中奇遇的他和她,竟然手挽着手步入了小树林。

那时,雨滴变得活泼可爱,雨声变得优美动听……

燕青边走边问:“姐,我们去哪里?难道这树林里有你的家?”

李师师伸出闲着的那只手,轻捋了一下儿额前的秀发,回味无穷地说:“啊!哪里有帐篷,哪里就是我的家!”

在藕丝灯下,笑若桃花的李师师,淡淡地说:“小燕子,你的短箫,挺好看的……”

“是啊,我很喜欢它。”燕青眉飞色舞地回应到。

“什么人相送的啊,你为何时时带在身边呢?”

“哦,姐姐,那是去年中秋时,我在御道上捡的……”

一想到那只好看的短箫,李师师的眼前,又飘出了赵佶潇洒倜傥的身影。

“他,怎么样了啊?”望着帐篷外的雨丝,李师师自言自语地说,“金兵打过来了,坐在皇帝的位子上,也不容易啊!”

“姐姐就是短箫?”浪子燕青的声音,又传了过来。

霎时,帐篷内玉佩齐鸣,黄莺对啭,音韵悠扬,不绝如缕……

李师师的眼前,又浮现出了燕青光滑如女人**的肌肤,浮现出了那幅天底下最神秘莫测的风景:

赤褐色的椭圆形石头上,跳跃着妩媚的白脉水纹,像百涓泉涌,似浪花飞溅,如银涛飘逸;

而旁边的两棵老槐树,却是干苍枝翠,树冠葱茏,如神龙盘旋,如凤凰飞舞……

李师师惊叫着:“啊,雪浪石槐树图?你就是苏轼大学士的书童?”

燕青轻声答道:“正是!”

“现在,开始刺青……”

在一次朦朦胧胧的肌肤相亲中,那幅寄寓着名相们无限希望的图腾,那幅充盈着诗人们无限深情的“山水画”,赫然纹在了“浪子”的**上。

“啊,姐姐真是鬓垂乌云,眼含秋波,腰似媚柳,形如织女望银河,体如嫦娥奔明月啊!”燕青翻转身来,开始欣赏李师师灿若桃花的**……

“啊,牡丹花!”

“啊,海棠花!”

燕青手秉藕丝灯,上上下下地观看着“姐姐身上的花”。

被燕青看得双颊绯红的师师,却想起了生性豁达的苏轼。

“姐姐,我爱你!”欣赏完这幅天下无双、绝冠一代的“**画”,燕青就紧紧地搂住了李师师杨柳似的腰肢。

而她,也是爱意骤起,猛地扑进他的怀里,并伸出纤纤玉手,勾住了他的脖子。

帐篷摇撼着,藕丝灯扑闪着,两颗热情似火的心,碰撞着……

“姐,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生了,你就把他或她送到太行山上去!”

“好,一言为定!”

…………

想到和浪子分别了这么长时间,女儿都一岁半了,可他还不回来,面对夜阑风雨声的李师师,不禁嘤嘤呜呜地哭了起来……

“妈姆,你看,外面站着一个人……”女儿打断母亲的遐思,拉起李师师的手,皱着眉头说,“多可怜啊,他孤零零地站在外面,已好长好长时间了啊。”

“哦,快让他进来吧。”李师师回过神来,连忙问,“是个男人,还是个女人?”

“男人,挺胖的……”女儿眨着美丽的大眼睛,仰着小脑袋说,“他像个将军!”

“傻孩子,将军岂能到这里来呢?”李师师依然坐着,她在等待着已成为“将军”的浪子。

“真的,女儿不骗你!”小女孩儿再次眨眨大眼睛,若有所思地说,“妈姆,他又像个皇帝!”

李师师赶紧抚摸着女儿的小脸蛋,看看她是不是在发烧,因为女儿刚才说的话,好像是呓语。

“师师,是我!”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李师师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太上皇赵佶不再犹豫了,他向着帐篷疾步走来。

“女儿,好女儿……”赵佶一把抱起孩子,深情地呼唤着。

“放开我……”李师师的女儿挣扎着,呼喊着,“我不认识你,这个大胖子。”

“快,快叫爸爸!”赵佶没有听到孩子的话,只是眉飞色舞地说。

“流氓!”小女孩儿狠狠地给了赵佶一个小小的耳光,气愤地说,“你不是我爸爸;我爸爸叫浪子!”

“啊,师师……这是怎么回事儿?”赵佶尴尬地放下手中的孩子,嗔怒地问李师师,“她说的是真的?”

李师师眼含泪水,轻轻地点了点头。

“是梁山上的……浪子燕青?”赵佶目光炯炯,再次逼问。

李师师抹一把眼泪,用力地点了点头。

“这……”赵佶不禁皱紧眉头,轻声地责问道,“什么时候?”

“……”

“你……他……”

李师师招呼太上皇坐下,若有所思地说:“他的身上,有米蒂绘画的‘雪浪石图’,是他让我给他刺青时,我们就……”

“雪浪石图?”赵佶脸色骤变,小声惊叫起来,“是苏轼苏大学士的雪浪石图?”

李师师眼噙泪花,又轻轻地点了点头。

啊,赵佶想起来了:当御前书画所所长米蒂,向着苏轼的来信朝拜时,自己就站在门外……

他听到了一种声音——那是大画家米蒂,为苏轼的早逝而扼腕叹息的声音:

“东坡啊,你是我大宋真正的栋梁,你是我大宋真正的明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称你是千古第一文人。你在诗词书画各个领域发出的夺目光辉,将使整个北宋文坛锦上添花、流芳百世;东坡啊,你雄视百代,你自成一家,你浑涵光芒!”

崇尚苏轼诗词书画的赵佶,还让米蒂给自己画了一幅“山水画”,但是,那幅画好像是蔡京“欣赏”去了。

随后,李师师给赵佶讲起了宋江、吴用、黑旋风、一丈青、花面兽……

虽然听到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许多动人事迹,赵佶还是轻轻地斥责道:“你……你怎么和叛贼来往?”

于是,李师师又给赵佶讲起了蔡京、西门庆等人,勾结辽金间谍、盗窃国宝、残害抗敌志士而又结党营私、巧取豪夺、权势熏天的种种罪行。

赵佶听后,异常震惊。

“啊,难怪大学士陈东上书直陈他们是‘六贼’啊!”赵佶仰天长叹,痛惜地说,“可惜啊,大宋自太祖太宗开国以来,近二百年的江山,就要……”

赵佶哽咽了,说不下去了。

李师师站了起来,冲着大宋的太上皇朗声说道:“赦免梁山好汉,斩杀六贼!”

“这……”赵佶盯着李师师俊俏的面庞,有些为难地说,“他们跟随我多年,我下不了这个手啊。再说,太祖誓碑上明言,不得斩杀士大夫……再说,也不知道我的桓儿,是什么态度啊。”

“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已引起天怨人怒,不杀岂能平民愤?不杀岂能凝国魂?”李师师愈加悲愤,愈加慷慨激昂地说,“不杀岂能众志成城,抵御外敌?”

此刻,帐篷外面,雨声簌簌,像支催进曲;

而帐篷里面,却是寂静无声。

“妈姆,明天,我们去太行山吗?”李师师的小女儿仰着小脑袋儿,打破了这可怕的宁静。

“……”

“哦,对了,皇上,你就给她起个名字吧。”李师师不好意思地一笑,淡淡地说,“本来想让李之仪给起个名的,但他去了太行山。可我琢磨了老半天,也想不出了合适的……”

“李之仪?”赵佶右手一颤,吃惊地问道,“他在太行山?”

不等李师师搭话,赵佶就轻吟起了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及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师师听得明白,赵佶是借用此诗抒发他与她相思而不得相见的淡淡哀愁,抒发他对她像长江水一样永不罢休的真挚爱情。

但是,自己的心,已有所属了啊。

也正是出于共同的相思,李师师才想到了让赵佶给女儿起名字的。

吟完了李之仪的《卜算子》,赵佶沉思片刻,淡淡地说:“你们母子俩,在树林里呆了这么长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痛苦,我就祝福你的女儿像玉石一样洁白无瑕,像松树一样安康长寿吧……我看,就叫林待玉,好不好啊?”

“好,我就叫‘林待玉’啊。”不等李师师回答,小女孩儿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