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双槐之谜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894

第二天,当东边的天空出现第一缕淡淡阳光的时候,精神振奋的大文学家苏轼,带着自己的“女秘书”李瓶儿,向着定州城东北角的**峰走去。

他们想以魔杖和黄釉鹦鹉壶为金钥匙,揭开**峰里隐藏的部分秘密,探讨一番巴蜀古国和中山古国的血脉联系。

在路上,苏轼拿出随身携带的李白长诗《蜀道难》,看着上面的诗和画,苏轼的思绪又回到了广袤的川北地区……

那里有无数的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金杖、金面具,那里有珍贵的金面人头像、青铜人头像、青铜立人像、青铜跪坐像,还有神树和礼仪器……而与巴蜀并驾齐驱的中山古国的先民们,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揭开了**峰的神秘面纱,将会填补我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倒挂三星”的古蜀文物,也将会露出真实而绮丽的面目。

想到这里,苏轼和李瓶儿不由地停下脚步,端详着魔杖那神秘而璀璨的风采。

这枚金杖内为木芯,外面用纯黄金包裹而成。上端约长46厘米的平雕纹饰图案上,有一对眼观东西的鱼,有一对鸣叫左右的鸟,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还紧压着一枚羽箭;下方是一个圆脸庞、大眼睛的人,他头戴五齿玉冠、耳垂摇曳的坠子,正在向人们微笑,正在向人们走来……

李瓶儿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影,就悄悄地问:“恩师,他是谁?”

苏轼指着旁边图案上的“文字”,高兴地说:“他,是伟大的鱼凫王。”

李瓶儿极目遥望着**峰,神情满怀地说:“啊,我看到了四千年前的一天。我看到蚕从的继任者鱼凫,正手持金杖,气宇轩昂地向定州走来……”

苏轼的心情为之一振,朗声说道:“对啊,因为黄帝的孙子颛顼,就站在定州城的大门口……”

眺望着中原大地,遐思着巴蜀历史,苏轼和李瓶儿相互对视着,然后如释重负地笑了起来。

这爽朗的笑声,激荡在定州塔上,激荡在唐河水里,激荡在大唐贵妃的“**”上。

这爽朗的笑声,在整个神州大地上飞扬,还飞扬到了整个巴蜀大地……

苏轼,历经岁月沧桑的苏轼,已是满头银发;李瓶儿,陪伴着恩师的李瓶儿,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考古能手。

他的身后,是清晰而稳重的脚印;

她的身后,是靓丽而坚定的倩影。

他们,不会遗忘神奇而雄浑的昨天;

他们,梦想迎来灿烂而辉煌的明天!

这时,一队人马像风一样地飞驰而来。

苏轼抬头一望,果然是皇上派来的钦差大臣!

“钦差大人,你来得好快啊!”苏轼心中暗笑:“但是,我老苏还是先行了一步啊。”

原来,趁天还未大亮、瓶儿还未起床时,苏轼早做了两件事:一是嘱托李之仪请石匠把《雪浪石铭》刻在了莲花盆上,二是在文庙的大院里栽了两棵小槐树。

为了移栽这两棵小槐树,苏轼思忖了一宿。

昨晚,苏轼打发李瓶儿休息后,再次来到了雪浪石前。

看着雪浪石黑质白脉上的水纹,在百涓泉涌,在石间奔流,在浪花飞溅,在银涛飞扬……苏轼就想起了广施恩泽的黑龙泉,想起了黑龙泉岸边那颗苍老而新生的大槐树。

早在黑龙泉附近巡游时,苏轼就观察了唐河岸边树木的生长情况,他特别留心记住了那棵生长在一块白条石上的古槐。

槐树是一种长寿的植物,虽然石上古槐的主根不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但是它把旁根向周围远远地伸了出去。所以,它的主干才不屈不挠地生长,即使干枯了,也依然会萌发出新的枝叶。

当时苏轼就想到:时事风云变幻,人生反复无常,也许明天一早,手捧圣旨的钦差就会飘然而至。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时不我待,立即行动!!

于是,苏轼把同样一夜无眠的李之仪叫来,要求火速处理《雪浪石铭》的刻制和移栽小槐树这两件事情。

心领神会的大诗人李之仪,知道苏轼的心愿是要留给后人两件记忆大宋无价之宝的参照物——雪浪石和东坡双槐。

因为雪浪石中蕴藏着北宋名将杨业以身殉国的赤诚之心,而双槐则昭示着武郎兄弟嫉恶如仇的侠肝之气。把雪浪石与东坡双槐融为一体,让雪浪石护卫着槐树蓬勃生长的根,让槐树遮盖着雪浪石风景如画的白脉,那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但是,李之仪不知道,早在几天前,苏轼从米蒂那里得知自己将被贬英州的消息后,就开始琢磨在佛祖舍利的埋藏地点移栽两棵长寿的树木。

看到主人的雪浪斋前,一夜之间“长出”了两棵小槐树,李瓶儿又心领神会地杜撰了一个《大槐和二槐的传说》:

苏轼到定州不久,就听说城东有哥俩为了半袋子稻种,把一个贪官打得屁滚尿流,东坡连连称赞那哥俩打得好,并派人去寻找那兄弟二人。可是,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

东坡打听到那哥俩一个叫大槐、一个叫二槐,就扮成农夫的模样亲自去找。

正是凑巧,苏公刚走到半路上,就看到两个彪形大汉望着没有播种的田地发呆。

东坡走过去问:“兄弟,你们要稻种吗?”

那哥俩忙说:“要,老哥你有多少呢?为了半袋子稻种,我们差点吃了官司……”

东坡听后,立刻明白了眼前的大汉就是自己要寻找的人。

东坡心中一笑,兜个圈子,装作有些为难地说:“有是有,可是路很远呀。”

大槐一拍胸脯,爽快地说:“有就好,再远的路,我们都不怕……”

于是,大槐和二槐跟着东坡来到了定州城的雪浪斋。

东坡给兄弟俩让了座,又倒好了茶,就踱着方步进了里屋。他换上官服,戴上乌纱帽……才又踱着方步走了出来。

一见身穿官服的苏东坡,大槐和二槐“噌”地一声站起来,大槐向二槐递个眼色:“弟,我们受骗了,快走!”

东坡却伸手拦住了两人的去路,和蔼可亲地说:“慢走,二位好汉,你们专和贪官作对,贪官怎会给你们稻种呢?现在好了,由我东坡掌管定州,如果那个贪官再敢欺负你们,你们就找我告他的状,看我怎么收使他……”

哥俩儿一听苏大人为民做主、伸张正义,高兴得蹦了起来。

苏轼指着雪浪斋前不远的地方,和颜悦色地说:“兄弟,快把那半袋子稻种扛回去吧;现在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可要精心播种啊。”

哥俩儿一看就乐了,相互耳语着:“那不正是俺们那被贪官抢去的稻种吗?怎么会在这里?”

看看苏轼眼里期待的目光,再看看稻种重新回到自己的手里,大槐兄弟非常感动,连忙跪在地上说:“苏大人,您真是个清官呀,我兄弟俩给您扣头了!”

此后,只要那个贪官欺压老百姓,大槐兄弟就去找苏大人,东坡总是为民做主,对贪官严惩不贷。

经过一番深耕细作、悉心管理,兄弟俩获得了大丰收。

可是,正当大槐兄弟欲把最好的稻米送给苏大人时,就听说苏轼要被贬到南方了。

一连几夜,兄弟俩辗转反侧,他们知道苏大人一走,贪官肯定会找他俩算帐。可是,自己又无力阻挡苏大人被贬谪到外地啊……

大槐和二槐一时想不开,就绝望地来到了村外的小河边,在大树上搭起一根捆稻秧的草绳,悬梁自尽了。

苏轼真的要走了,可他刚走出雪浪斋,就被定州老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槐娘,颤颤巍巍地走来了,她拉住苏轼的手,泣不成声地哭诉了儿子自杀的来龙去脉……

最后,大槐娘还说在儿子的坟茔旁,一夜之间长出了两棵槐树。早已对大槐兄弟恨得咬牙切齿的贪官,不但派狗腿子把大槐兄弟的坟墓摊平了,还扬言要砍掉那两棵小槐树。

苏轼听了大槐娘的哭诉,顿时横眉倒立,花白胡子抖个不停。他立即把那个贪官撤职查办,让助手李之仪把两棵小槐树移来,亲手精心地栽在自己的雪浪斋前,眼含热泪培好土,还叮嘱李之仪要派可靠的人专门看管……

这样,一眨眼的功夫,《大槐和二槐》的故事,就随着苏公被贬南方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定州城。

但是,苏轼正准备起程时,令苏轼和皇差都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