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朝鲜东学道(上)
作者:静玄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09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这是一首在东学道徒中传诵着的歌谣,是当时朝鲜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满政府的情绪弥漫了全国。

长期以来,由于朝政**,人民苦于苛政久矣。一方面,权贵横征暴敛,榨取无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另方面,人民贫苦不堪,求生乏术,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内阶级矛盾也日趋激化。

作为大清朝派驻朝鲜的“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被后世史籍描绘成对世界大势、国际关系全无认识和主见,面对西方列强软弱无能、一味迎奉的无能之辈的袁世凯。在面对朝鲜民众不满政府的情绪弥漫了全国的恶劣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幅铁腕人物的风采。不但多次上书建议李鸿章派兵朝鲜,一方面是为了威慑已开始蠢蠢欲动的东学道,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李昰应增势,做其最坚强的后盾,以便其能够在朝鲜政局,更好的制约闵氏集团。

可是不知道李鸿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虽然他对袁世凯非常的欣赏和看重,向来对袁世凯的所请所求都是尽量满足,可是这驻兵朝鲜一事,却迟迟没有应允。而远在朝鲜,眼看着沸腾的民怨随时都有大爆发可能的袁世凯,却是一点都等不得、也等不起。

“大人,既然李中堂那面不肯派兵来朝,咱们为什么不能找找别的大人帮忙呢?如今的大清朝早已不似重前李中堂一人独立的年代了。”作为袁世凯在朝鲜最得力的助手,后来的民国总理唐绍仪,自然是清除袁公心中的忧愁,所以在一次私人之间的会面中,唐绍仪便向袁世凯建议道。

唐绍仪的这番话,也确实是说到了袁世凯的心坎里。其实早在两三个月前,当袁世凯给李鸿章上陈的第五封书信杳无音讯之后,袁世凯就开始动这方面的心思了,可是:“绍仪啊,这普天之下,谁人不知我是李中堂的人,所以在这世上,我除了仰仗李中堂外,还能指望谁会来帮我啊。”袁世凯有些无奈地向唐绍仪倾吐自己心中的苦闷。

不过袁世凯身份的障碍,在唐绍仪看来却不是什么大问题:“袁公,自古便有‘乌择良木而栖,臣择贤主而侍’之言,如今天下又未分乱自治,何人不是向皇上、向朝廷尽忠?大人虽受李中堂举荐而得朝廷重用,可那也是皇上明察之恩,大人若要报恩也应当报效朝廷、报效皇上才对,至于李中堂,大人只需心中存有一份感激,待日后找机会报答便是。”

本来袁世凯就不是什么迂腐忠贞之人,如今有的唐绍仪这一番劝解,更是将刚理论常抛到了脑后,哈哈大笑着对唐绍仪说到,“人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绍仪兄你今天所说的这番话,我看便有此功效啊。”

有的时候,像这种座墙头草的话,还是让别人劝自己做,在面子上要更好看一些,所以袁世凯先是对唐绍仪一番吹捧,接着又装着虚心请教的样子说道:“绍仪兄既能说出刚才那篇大论,想必必有教我之处,还望绍仪兄末要藏私,定要直言待我啊。”

看着袁世凯甘心受教的样子,唐绍议心里大敢受用,也真就畅所欲言道:“以袁公的才智,相信早已有所料断,不过今日袁公既愿不耻下问,卑职也就厚颜妄谈一二,也好给袁公决策的时候一个参考。”一番谦虚直言过后,唐绍议这才切入正题说道:“以卑职看来,今日的庙堂上,共有四股势力搅在一起,它们之间即互相博力,又在共同努力的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这四股势力除了李中堂外,分别是一直隐在暗处,深长不露让人摸不清底细,但却真正掌控着整个国家的西太后集团。能够与北洋李中堂分庭抗礼,形成北李南姚局面的两江姚中堂。最后一个便是刚刚复出,羽翼还未完全丰满的昔日议政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恭亲王奕。”

“绍议,你说的这些我又岂能不知,你倒是教教我该求谁啊?”袁世凯耐着性子听了半天,也没见唐绍议说到正题,便催促起来。

“呵呵,袁公别着急,你且听我慢慢给您分析。庙堂上的这四股力量,首先李中堂已经可以排除在外,至于实力最强的西太后,以大人您的品级,恐怕人家还看不上眼呢。所以,咱们真正可以选择的,也就剩下了两江姚中堂和重新出山的恭亲王这两位了。姚中堂这两年在南边迅速崛起,经过这几年的苦心经营,除了水师的先天不足之外,在其他的方面,不但不逊色于李中堂,甚至在步军等方面还要更强,而且姚中堂一支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表露出,在皇上与西太后之间的皇权之争,自己更倾向于哪一方,始终保持着超然于外中立角色。这就与刚刚复出不久,就和皇上的亲弟弟、自己的亲侄子醇亲王,热乎地走在一起,似乎已鲜明的在皇权之争中站在皇上那一边,形成了鲜明的区别。为了大人在将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卑职以为大人更应该投靠两江姚中堂。”

“投靠姚中堂......。”唐绍仪的这番高谈阔论,确实发袁世凯深省。在这之前,袁世凯原打算是要去投靠恭亲王的,可经过唐绍仪的这一分析,好像两江的姚中堂就是更好的选择了。

袁世凯在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各种利弊,确保没有漏掉什么东西后,便对唐绍仪说道:“如从绍仪兄之言,恐怕还要劳烦绍仪亲自跑一趟两江,代我去拜见一下姚中堂,探听探听他老人家的心思。”

“袁公,此事既是由我提起,自当该我去跑这一趟。”

“那就有劳绍仪兄,不过此事关系到你我的宦海沉浮,还望绍仪兄莫忘谨慎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