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我的“百万富翁”梦想
作者:毕胜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04

18、作品问世三大步 ――我的“百万富翁”梦想

我的“文学作品”的第一次“发表”,是在2001年12月6日的同学聚会上。当时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同学付惠玉,从英国回来探亲,他是在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公派到英国留学的,在英国读完博士之后,先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后来到美洲豹公司任高级工程师,海外学子,荣归故里,很是风光。

回想1966年的夏天,我们正读高三,五月过后,毕业考试刚刚结束,正在准备七月的高考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而后是下乡上山、回城工作和上大学。从1966年高三毕业至2001年已是三十五年,在付惠玉同学回国探亲时,原班级同学发起聚会,在大连付家庄“海天白云大酒店”举行。因为我与付惠玉在高中时是“一帮一、一对红”的对子,关系一直很好。我们30多年没有见面,很是想念。当时我写下三首诗作,在聚会上宣读,并且印在《六六届辽师附中高三、四班的联谊会的通讯录》的首页,到会有30位同学,按一家三口人计算,估计我的诗作的读者大概不会超过100人。

下面的前三首诗为12月6日,同学聚会于大连“海天白云大酒店”时所作,第四首诗为2001年12 月23日 圣诞节前所作,并从网上发给付惠玉,以祝贺圣诞节。现抄录如下:

一、送好友惠玉回英伦

宽甸分别三十年, 今日相逢云海天。

神州英伦沧桑变, 天各一方情意绵。

二、送惠玉回英伦 同学聚会有感

黑石礁畔二尖山, 同学附中正少年。

文革宽甸风雨过, 不忘情意云海天。

三、赠惠玉同学

纵有万语千言, 衷肠意犹未尽。

望君节哀自重, 你我后会有期。

待到他日重逢, 共庆人生平安。

四、寄惠玉兄弟

海天一别又数日, 音容笑貌在眼前。

异国他乡多珍重, 圣诞快乐阖家欢。

事后我与同学再次见面时,很多同学还记得我在同学聚会上写诗的事,使我很受鼓舞。

从2002年到2008年,我与妻子三次到美国探亲、旅行,与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儿子团聚。2006年春节,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动手写我前两次在美国探亲、旅行期间的见闻与感想,到六月中旬,已经完成了100多篇。我把《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思考》系列文章中的前五篇文稿,打印下来,拿给学校的孟主任看一下,希望他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方面给予指导。

不曾想,孟主任把文稿递到了大连市的教育期刊《中学课程资源》上,该刊物的编辑李波马上同我联系,要采用我的第一篇文章《社区公园游,偶遇童子军》,并且在2006年第六期上P55页上刊登,我当即收到稿费83元,还赠送给我一本杂志样刊,真是意外的收获。同时,他们还承诺要发表我的另一篇文稿:《德克萨斯大学的开放日活动纪实》,该杂志的主编决定要连载我的《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中的系列文章,使我大受鼓舞。

这之后,我便想再向其他报纸、杂志投稿,争取发表一部分,以检验一下自己写的文章有没有可读性,会不会被社会认可,也可鼓舞自己的写作士气。随后,我向《青年参考》报投稿,两天之后,在网上收到了《青年参考》报“域外写真――看天下” 栏目的编辑发来的E-mail中告诉我,我的文稿《真正的马路天使――美国中小学生》一文被采用,7月11日,在《青年参考》报“看天下”栏目发表,只是把题目改成《校车在美国有“特权”》。9月12日《青年参考》报,又刊登了我的《天上掉下来的官司》一文。

后来,当我看到7月21日的《大连晚报》上关于马栏河改造的报道,我就自己打电话同报社记者联系投稿,7月26日,《大连晚报》也刊登《马栏河改造,不妨学学美国步行街》一文,是《大连晚报》记者陈迪照着我的《圣安东尼奥游记》一文抄的。但是报上发表时却写成:文\本报记者陈迪,图\毕胜福。还引发了我为维护自己的著作权,投诉《大连晚报》记者陈迪的一段官司。为此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还惹了一肚子气。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中学课程资源》这份杂志停刊,我的《德克萨斯大学的开放日活动纪实》一文和我在美国拍摄的照片被国内重要的教育期刊《上海教育》杂志采用发表,当我收到《上海教育》杂志寄来的样刊,看到我的3000字的文章和两张鲜艳的彩色照片刊登在“环球视野”栏目时,竟彻夜难眠,因为我知道,《上海教育》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教育期刊,在这份杂志发表文章,对我来说那可是一步登天了。

2006年12月中旬,《留学生》杂志的主编骆瀚先生和编辑周娟娟女士从北京打来数次长途电话,与我约稿,也使我激动万分。主编告诉我,他们对我的系列文章很感兴趣,该杂志决定开辟专栏,连续发表我的文章。这是一份在国内外发行的重要刊物,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稿件质量高,彩色印刷,杂志精美,影响巨大。接二连三的约稿喜讯,使得我与妻子忙得不可开交,由于杂志社要照片紧急,那时候家里的电脑是电话线上网,速度慢,一张照片要发20多分钟。我们发照片竟到了后半夜,北京的编辑部的主编还在等我们的稿件,并对我们深表谢意。结果在《留学生》杂志的7~8期和第9期上,用了整整二十一页的篇幅,连续发表了我的14篇文章,2万多字。

到2007年初,我在《青年参考》、《世界新闻报》、《上海教育》杂志、《留学生》杂志、《神州学人》杂志、《21世纪》杂志等报刊上已经发表文章53篇,共10万多字,还发表了我在美国拍摄的照片30张。我把印在同学通讯录上的诗作看作第一步,在大连市的《中学课程资源》杂志上发表的《社区公园游,偶遇童子军》看作第二步,而后,在《青年参考》报、《世界新闻报》、《上海教育》、《留学生》、《神州学人》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为第三步。

这期间,在互联网上,我还发现《作家文摘》报、《文摘周报》、《中国剪报》上也转载了我的多篇文章。大部分发表我的文章的报纸杂志编辑给我寄来样报、样刊和稿费,我把通过邮局寄来的稿费通知单多复印保留着。接下来的第四步,是将我的240篇文章编成《放飞梦想――我的美国纪行》一书,争取早日印刷出版,献给读者朋友。

这些文章的连续发表,使我和妻子异常兴奋,觉得我的写作是有社会意义的,于是就加快了写作速度,争取尽快完成240篇,60万字的书稿《放飞梦想――我的美国纪行》,而且还使我有了更大的梦想――我的“百万富翁”梦想,那是:

1、《我的美国纪行 之一 》 2006年完成,40万字。

2、《我的美国纪行 之二 》 2007年完成,40万字。

3、《我的美国纪行 之三 》 2008年完成,40万字。

4、《我的人生之旅 》9年完成,30万字。

合计150万字,分四年完成,我的“百万富翁”梦,是要完成一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并非要成为拥有百万金钱的富翁。我预定2010年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云游四海,颐养天年。

2007年4月4日,大连出版社编辑打来电话,他告诉我说,我的这部书稿《放飞梦想――我的美国纪行》的选题已经通过,将同我详细讨论具体的出版事宜。我立刻拨打越洋电话,把这一喜讯告诉在美国的儿子。我的计划是2007年1~2月寻找出版社,3~4月落实出版社,5~6月书稿出版。现在看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我的第六个梦想――“写作、出书之梦”即将实现。

后来,由于大连出版社给出的条件,我不满意,没有与大连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2007年5月末,我带着我的书稿:《亲历美利坚 回首求学路――一个父亲的七个梦想》,带着一书包采用发表我文章的报纸杂志去了北京,我称之为“进京赶考”。我没有带大连的特产海参鲍鱼,也没有带打通关节的人民币和美元,没有找任何人帮忙,我只身一人“进京赶考”了。

到了北京,马上打电话问清一个个出版社的具体地址,我一个人乘公交车去了十几家出版社。数家出版社的编辑对我的书稿感兴趣,当即表示可以申报选题,讨论出版事宜。我回到大连后,与出版社保持联系,最后与两家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平分秋色,我的“进京赶考”马到成功了。一家出版社用了书稿的前半部分:《亲历美利坚――一个留学生父亲眼中的美国》,华夏出版社用了书稿的后半部分:《回首求学路――一个美国理工博士的成长之路》。

再后来,2008年6月,华夏的出版合同兑现,三审三校之后,书稿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书名改为:《寻梦之路――清华梦•美国梦•博士梦是如何实现的》(32万字)。另一家出版社已经签约的白纸、黑字、红印的出版合同没有兑现。我与妻子第三次赴美探亲回国之后,把另一家出版社没有兑现出版的书稿,加以补充、整理,命名为:《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96万字),于2009年5月,在“新浪读书”注册发表。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我的所有文字作品都是她在我们家的电脑上一字一句敲打出来的,许多文章也是在我们共同回忆下写出的。也要感谢我的儿子,是他到美国留学读书、工作,我与妻子才有了去美国探亲、旅行的机会,正是有了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也才有了我写作的素材。更要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关心、支持、鼓励、帮助过我的所有朋友,我会记得你们的名字,并为你们的平安、幸福祈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