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五十年前赫鲁晓夫与尼克松…
作者:毕胜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69

15、五十年前尼克松与和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

事情发生在整整五十年前,1959年7月24日,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主持美国国家博览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这里参观,并在展厅内与尼克松就**与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是在美国的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所以被称“厨房辩论”。

这一次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为美国国家展览会揭幕,也是作为对苏联官员访问纽约的“回拜”。

在这里发生的事被看成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两个领军国家领导人的一次面对面的交锋。当时,展览会上最使人感兴趣的陈列是一套有六间房的典型美国住宅,在参观大厅的中央有一条参观走廊,能让观众看到里边全部陈设,展览会的开幕实况在苏联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放了。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胸有成竹,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尼克松一心想当下一年美国共和的党总统候选人,当然不愿在电视上使他自己受气势汹汹的**人的欺负。

辩论开始是他们停步在样板住宅的光洁漂亮、设备新颖的厨房的时候。尼克松说,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或类似的房屋,赫鲁晓夫昂起头来表示蔑视。

赫鲁晓夫:你以为俄国人会被这个展览惊得目瞪口呆。可是事实是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要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如果美国公民没有钱,那就只有权在人行道睡觉。而你们却说我们是**的奴隶!

尼克松:……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展览会使俄国人民惊讶,但是它会使他们感兴趣,就像你们的展览会使我们感到兴趣一样。对我们来说,多样化,选择权,我们有上千个不同的营造商的事实,这些就是生活的情趣。我们不愿由一个政府官员在最上头做出决定说,我们只要一种式样的房屋。这就是差别――

赫鲁晓夫(插进来说):就政治差别而言,我们永远不会一致。如果我同意你说的,我就会受到来高扬的引诱。他喜欢辣味汤,而我不喜欢。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意见分歧。

尼克松:谈谈我们洗衣机各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各有什么威力更好?你想要的不也就是这种竞赛吗?

赫鲁晓夫:(把他的大姆指顶在尼克松的前胸上):对,我们所要的就是那种竞赛,但是你们的将军说他们强大得很,能把我们摧毁掉。我们也能拿出点东西给你们看看,让你知道俄国人的精神。我们是强大的,我们能打败你们。在这方面,我们也能让你看点东西。

两个人在放着加利福尼亚名酒的桌子旁停留时,他们作了最后的较量。赫鲁晓夫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尼克松(没有举杯):咱们只为和平干杯。

一位站在一边的俄国人:祝赫鲁晓夫同志长命百岁!

尼克松:我要为这个干杯。我们尽管不同意你的政策,但是我们愿你健康。祝你长命百岁。

赫鲁晓夫(干杯后):到九十九岁的时候,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着什么急?

这一次在莫斯科展示了美国牧场式的独居住宅,里面的厨房被眼花缭乱的现代家电装备齐全,让苏联观众看得目瞪口呆。苏联媒体则讥讽这种房子如同印度十七世纪的皇家建筑泰姬陵,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住的。尼克松则反驳说:“购买这样一栋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只需要一百美元,完全在一个普通的美国钢铁工人家庭的支付能力之内。”这就引发了他和前来参观的赫鲁晓夫在这一住房模型的厨房中关于两国老百姓生活孰优孰劣的世纪辩论。

以上就是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这些情况,我们也是现在才知道。此后的五十年时间,苏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等所有方面展开了剧烈的竞争。如今我们冷静地看,至少在上个世纪后半段,尼克松的话基本符合事实。

赫鲁晓夫出生在1894年,1971年去世,活到了七十七岁。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约定,到他九十九岁的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孰优孰劣,再见分晓。到他诞生九十九年的时候,应该是1995年。

1991年,前苏联解体,此后,前苏联的各个成员国的经济迅速下滑,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彻底失败。从1959年发生的这次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到今天,五十年过去了。国际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苏美争霸变成了美国独霸天下,傲视群雄。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到200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经过去了十八年,多少年来人们在讨论和思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包括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说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对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人民群众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世界人民来说,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这种变化说明了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制度被人民摈弃,从社会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已经彻底失败了吗?

几十年来,无情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某些宣传报道中所说的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什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制度、那个制度,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这个思想、那个思想,这个理论、那个理论,这个学说、那个学说,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到头来,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都要接受人民的选择。

能够使得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体制和政策,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这个判断标准简单明了,社会实践应当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到普京,这些前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也有待于历史的确认,有待于人民的确认。

中国有一句时髦的官方语言:“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放在这里,就是“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实际上也是前苏联历史上的两位改革者,他们的改革没有成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要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们给出解释。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称赫鲁晓夫为修正主义者,修正主义,就是对马列主义的修改、修正,现在有人说,修正主义者就是改革者,只是他们的改革没有完成,就被迫离开了历史舞台。如果在当时说这个话,是非常危险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任何人的预言一成不变的前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与时俱进”是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宣传报道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后来的中国领导人,正是从中国前三十年曲折的发展道路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吸取了经验教训,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一开始是舞文弄墨的唇枪舌战,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相互攻击。中苏公开分裂后,在珍宝岛和新疆两地,动用真枪实弹,大打出手。两国社会主义国家一时间弄的你死我活。谁是马列主义,谁是修正主义,在那个时候的中苏论战中,赫鲁晓夫被认为是修正主义代表人物,他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很不好,被称为赫秃子,因为他秃顶。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鞋子敲桌子,他到臭名昭著的好莱坞参观访问,成为当时中国人街谈巷议的笑料。实际上平心而论,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政策,比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政策是正确的。戈尔巴乔夫主张公开性,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从理论上来说,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的**、邓小平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现在看来,刘邓路线也不是万恶不赦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方针政策里面,就有当年刘、登路线的影子。这场天翻地覆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的政治人物,正是他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了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

在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厨房辩论”的1959年,美国这样的房子售价在1万美元之下,怪不得尼克松声称,美国底特律汽车厂的工人,分期付款买房子,每个月只要付100美元。据了解,五十年前,美国的房价每套平均为12400美元,当时美国工人的年平均收入为5010美元,每个月100美元的分期付款,只占工人月平均收入的四分之一,1240美元的房价,十年就可还清,负担的确不重。

现在美国的平均房价每套是19万美元,工人的平均工资是4万美元。这里所说的每套房子,一般地说是指200平方米的别墅。五十年前美国的每个家庭只有一个人工作,现在每个家庭工作的人数有所增加,每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5万美元。五十年前,房价是工人年收入的倍,现在的房价是家庭平均年收入的4倍。按照这两组数据分析,五十年来,美国的房价也是在不断上涨。

现在中国的房价,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大连的情况是,普通工人家庭,夫妻两个人工作,年收入为4万人民币,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售价在100万人民币,是家庭年收入的25倍。在北京、上海,年收入在20万人民币的海归也买不起普通的住房。

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简单的拿中国的房价与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相比。房价与收入的差距,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房价来逐步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