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清华岁月之一 梦牵魂绕清…
作者:毕胜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12

5、梦牵魂绕清华园――清华岁月之一

(1)、 来到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1994年,儿子因参加全国高中数###赛,成绩优秀,代表辽宁省参加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经双向选择,免试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自从儿子从大连来到北京,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清华大学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是让我们梦牵魂绕,日夜思念。

儿子来到清华大学读书,给我们打电话很不方便,当时校园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电话亭。学生们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同父母说上几句,当然也很不解渴,而且电话费也很贵。我也急切地盼望能早日来到清华园,了解儿子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具体情况,看看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回想起1966年夏天,那时候我正读完高三,毕业考试已经结束,正准备参加高考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北京的红卫兵到全国各地煽风点火,党中央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分布十六条,**的第一张大字报公布,**被定性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破四旧、立四新、废除高考制度、大串联,停课闹革命……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在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联中,我曾三次来到北京,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到大学里看大字报,有一次还住在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宿舍里。对于一个马上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我当时就读的是一所重点高中,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然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神秘、高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在北京期间,晚间乘车经过清华大学的时候,看到高大的主楼,每一间教室的窗口明亮耀眼的荧光灯,我曾经心潮澎湃。但是30年过去了,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到底有些什么变化?

每年被称为黑色7月的高考,1996年的时候,在7月7、8、9三天进行。高考结束后,按当时学校的惯例,高三年级的教师要进行假期旅行学习了。与学生们摸爬滚打了整整一年的老师,每天早起晚归,也是够辛苦的了。尤其是担当高三年级班主任的老师,真是不当不知道,一当受不了,也真该休息调解一下了。

当年我们学校决定,高三毕业班老师的修学旅行路线是先到北京参观游览,然后去西安,观赏秦始皇的兵马俑,再去河北的承德,游览清王朝的夏季行宫――承德避暑山庄。7月12日,我们乘火车去北京。队伍到了北京之后,我没有同大家一起去西安,也没有去承德,而是一个人留在北京,在清华大学儿子的宿舍,在26号楼518房间住了整整十天。在这里,我与儿子一起讨论他的人生规划,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美国梦”,而后才有了“博士梦”。

这期间,我目睹了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的一日三餐及起居作息,同儿子一起在清华大学学生食堂就餐。白天,儿子去上课,我骑着一辆自行车游北大、逛清华,走遍了各个角落。在这里,我看到我们国家顶尖级的专家、教授在向来自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传授最现代化的高科技知识与技能。清华、北大美丽的校园风光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清华大学附近的中关村、八大院校、颐和园,我也都是几进几出,详细游览、考察。

2、 美丽的清华校园

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临近,著名的圆明园遗址就在清华大学的西门旁边。当我一进清华大学的南校门,眼前是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路边粗壮高大的杨树,好像是在列队欢迎来访客人。高大雄伟的主楼迎面而立,十分气魄。显示出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雄姿。校园内的几处荷花池畔,绿树成阴,垂柳在微风中摇摆,好像是在向远方的客人招手。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清华大礼堂,黑色的圆顶象征学子们学成之后的博士帽,也有人说像是天外来的飞碟,既富于想象,又很有些现代意义。大礼堂前的草坪,平整碧绿。当时正是清华大学大五的学生毕业,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身穿典雅的学士装、博士服,在这里合影留念后,奔向祖国各地、大江南北。也有众多的优秀人才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各地继续求学深造。

清华园标志性的建筑――二校门,成为人们争相拍摄的背景。上面“清华园”三个醒目的大字,包含着清新与华丽,包含着神秘与高贵,吸引了多少华夏学子!无论是清华学子还是外来的参观者,都要在此留下美好的纪念。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中,二校门被当作四旧,曾经被拆除,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恢复重建的二校门。

崭新的清华图书馆,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清新流畅。我步入厅内,看到里面宽敞明亮,电子计算机的查阅系统,准确快捷,图书馆资料丰富,藏书量国内首屈一指。在欧美各国的大学,图书馆也都是学校的门面与标志,它的建筑样式,它的规模大小,它的藏书数量,它的现代化程度,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

古老的清华大学的工字厅,是学校领导的办公场所,同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古朴庄重,是皇家园林庭院样式。我走进参观时,看到每个办公桌上都有五六部电话机,工作人员忙碌地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进行信息交流。

在清华大学的校园内,每栋学生宿舍楼外,都有长长的自行车棚、临时搭起的卖西瓜的摊棚、修理自行车的门点,这也是清华大学学生宿舍区三大特殊景观。每当课间,长长的自行车流在校园的柏油路上疾速飞奔。路旁的告示牌上提醒道:“在校园内行驶的一切机动车,在课间必须向非机动车和行人让路。”校园内庞大的自行车大军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少见,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长长的自行车棚,里里外外的自行车,密密麻麻。清华校园太大,60公顷的面积,学生们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间往来穿梭,学业繁忙,时间紧迫。如果没有自行车,将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买了自行车。而自行车的保管、停放也是问题,我儿子就丢过两辆自行车。我在清华的十天中,同样也是借了我儿子同学的一辆自行车,到处游览,否则,一切靠步行,那将不可想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