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作者:纸笔福      更新:2020-06-02 04:42      字数:2154

在陆淳眼里,兽潮之战如果没有御灵兽小白和鸑鷟神鸟,大乾凭借镇南关地势与兽潮的胜率大概是一半一半,即便是加上御灵兽和紫凤鸑鷟,胜率也不过在六成左右。但是儿子陆缺力排众议将决战地点定在了镇南关外旷野之中,在很多人眼里如此做法显得太过疯狂,即便能胜也是惨胜,如果败了则是全线溃败,大乾帝都以南再也无险可守,白奕的第二道防线最多能够拖延兽潮一段时日,让帝都以南民众向北迁移。

现在镇南关大胜,兽潮溃灭,说明当初他们的看法都有失偏颇,这也说明了儿子陆缺洞彻战局的眼光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他这个父亲,现在他作为父亲能够比儿子强的可能只剩下当年从无到有组建天火军和对青羊帝国两次大战的经验了。

对于儿子可能已经超越了自己这个事实,陆缺心中没有任何失落,反而还有些欣慰,不归山十二年,儿子陆缺已经将不归山中众人的优点融汇一身,要知道这些人里有他本人,有妻子虞初晴,有好友百里嘉,有女中豪杰顾洁云,巾帼军师苏乐仪,还有石宽、木灼、风珣,这些人物无一不是一个时代的英杰,而融汇了这些人优势、才学、品性的儿子,无疑注定要超越他们这些人成为绝代人杰。

只是当陆淳把皇帝的旨意看完,拿起妻子的传书细读的时候,嘴边的笑意不由逐渐收敛,最终只剩下一派凝重。正如陆缺所料的那样,他能够看的出来的事情,陆淳不可能看不出来,而且因为陆淳当年本身就是被宣帝检拔于军中,最后更是赋予组建新军团重任,陆淳对于宣帝的了解要比儿子陆缺更为透彻。

通过妻子的字里行间的意思,陆淳在脑海中已经将从宣帝到现在的乾皇虞元栩,大乾先后两代皇帝近四十年针对地方世家的布局完全还原。在心中完善了前因后果之后,陆淳和远在南疆的陆缺一样,同样想到了帝心如铁四个字,只不过陆淳在这四个字之前,又加上了君威难测。

如果按照宣帝的布局,当年萧氏一门的惨剧,根本就不是宣帝听信谗言所至,而是他顺水推舟故意为之,是宣帝故意借臣子之手铲除了当时在朝堂有着莫大影响力的萧氏一族,并且在为萧氏一族平反之时,又顺手灭掉了之前构陷萧正石的世家官员。

而当年所谓的寒门三杰崛起,也不过是宣帝意图将世家势力从军中彻底清除的手段而已,在宣帝眼里他是棋子,计之恒是棋子,百里嘉也是棋子,当年的寒门三杰和站在三杰身后的勋贵、寒门子弟,全部都是棋子,想明白这一切,陆淳不由感到彻骨的心寒。要知道当年北疆大战,大乾不占丝毫优势,最后能够击退青羊大军取得蓝河大捷,全部都是因为当时的天火军英杰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换来的。

陆淳永远忘不了北疆大战结束之后,他对着阵亡名单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自己躲在大帐中抱头痛哭的场景。那里面有他的学宫好友,有他的袍泽兄弟,有可以决策万里的军谋大才,有可以御守疆土的名帅之姿,有可以治国理政的纯贤之臣,但是他们都在人生的第一次大战中,为大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还没有迎来人生辉煌之时,就已经陨落苦寒的蓝河南北,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甚至连子嗣都没有留下。

陆淳不明白这些人在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之人眼里又是什么,是国家英雄,还是可以随意支配、随意牺牲的棋子,亦或是权利斗争的工具。

此时陆淳不由又想到了儿子陆缺,陆缺身上的大势比之当年的寒门三杰来的还要猛烈,短短不过一年就从一介白身入主外阁决策南疆,此时更是将大乾半数兵马握在手中。那么儿子在皇帝眼里又是什么,是一个可以扶持的外甥,还是一个可以赋予重任的名帅,亦或是用来打击世家的棋子和平衡朝堂护卫皇权的工具?

“晴儿啊,你还真的不了解咱们的儿子,我能看的出来的事情,咱们的儿子又岂能看不出来,既然他看出来,又岂能如你们的意,按照你们给他安排的路去走?大谬~大谬啊~”陆淳透过军帐的缝隙看向南方天际喃喃说道。

陆淳知道自己儿子陆缺外表看了自然平和,万事不盈于心,以仁柔处世,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刚强无比。从儿子陆缺在丹水之战初次领兵开始,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布局,全部都出于战场最合适的方向考虑,掘开湟雁江设局围歼狂狮军团,说明陆缺已经真正领悟了慈不掌兵的道理,天星一战用势不用力,逼降为主杀戮为辅,说明陆缺已经真正成长为一名可以执掌千军鏖战沙场的战帅。

这样的人,又岂能从他仁柔处世的外表来判断他优柔寡断、柔善可欺?陆淳甚至已经预感到,可能儿子陆缺率军凯旋回京之时,就是交出兵符帅印辞去一切军职之日。陆淳从陆缺身上不由又想到了自己,他们威国陆氏父子,可以是卫护江山的国之名帅,可以是镇压朝堂的柱石之臣,可以是国士,但绝对不为棋子。

当年的三杰,百里嘉已经故去,计之恒归隐,连儿子陆缺都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他又何尝是恋栈权位之人。至于什么大乾国公,丹书铁券,传承不替、与国同休,以他如今大劫圆满随时都能跨入至人境界的修为,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在大炎帝国覆灭之后,世上再无千年之王朝,可能等到大乾覆灭那一天到来,他还有大把的寿命可活。

此时,陆淳又想到了当年三杰之中最不显山露水,却又让人无法忽视的计之恒,或许他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看明白了这一点,毕竟三杰各有所长,他擅于治军领兵、决胜沙场,百里嘉擅于军谋布阵、运筹帷幄,而朝堂智慧最强,对朝中局势最为敏锐的,无疑就是计之恒。

“计之恒,百里承平,步生莲。”陆淳口中缓缓的吐出三个名字,随即大帐中再次陷入沉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