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菌菇素面
作者:星垂月永      更新:2020-05-06 22:26      字数:2693

白驹过隙,时间倏忽流逝,距离宣文帝上位已有三年,朝堂上也翻天覆地,变换一新。

申家虽然成了后族,但申时言一死,终究在朝堂上失去了位置。依旧是顶级家族,却没有了实际的权力。

首辅次辅在高贼反叛中一同就义,加之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势力经历了一番大洗牌。

宣文帝从地方官员中选拔了一批入京做官,现任首辅是前山东布政使唐光。他虽资历不够,却是正正经经地申时言嫡系弟子。

他座师为了天下大义,皇位正统而死。加之在山东时,政绩又确实出色,好几个中县都被他治理改造成了上县。因而,唐光的破格提拔倒也没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而金陵之外几千里的辽东,宁王的所作所为让朝臣们都刮目相看。

先帝宠爱仪贵妃,这谁都知晓,故此朝野上下都将目光放在沈忱的身上。

宁王沈慎更多地时候像一个不说话的影子,默默陪在沈忱的身边。

谁知道宣文帝甫一登基,就将辽东这个棘手的地方交给了沈慎负责。众人都在猜测,到底是有意器重,还是故意刁难。

沈慎到了辽东,却只派遣了魏冰接过戍卫的军权,其它上下管理人员却丝毫未动。

整日里不过跑马游乐,不做实事。有曾是高庆手下的人携重金前去试探,沈慎并不见人,却将见面礼全盘收入。见宁王并没拒绝,很快有更多投诚高庆的人带着厚礼求见,沈慎一一照收。

很快宣文帝的案头就堆满了有心人的奏折,弹劾宁王沈慎贪腐怠职,恃宠而骄。

宣文帝只是留中不发,并没斥责上奏的官员。

有趋炎附势之人,见皇帝不表态,以为是得到了默许,便加倍上折。而弹劾的内容更是由恃宠而骄变成了不尊上意,假以时日,未免有高贼之祸这样诛心的句子。

申妙如不免暗自担心沈慎,怕皇上对他起了猜忌,旁敲侧击地劝解沈忱。

然而一日上朝,宣文帝却当众驳斥上此等奏折的人是狼子野心,离间天家骨肉。特意挑了其中几个言辞激烈地,打了二十大板,革职查办,永不叙用。

这一招杀鸡儆猴用的老辣,本来有些欺宣文帝年轻面嫩的老臣,以及有些试图踩着宁王上位的臣子都被震慑。

宣文帝又派人远赴千里给沈慎送去珍奇异宝,表达对这个弟弟的看重。

一时间,朝野上下再无半点对沈慎所作所为不满的声音。

沈慎却好像并不关心朝中动向,依然故我。朝臣们也渐渐习惯,以为皇上将沈慎放在辽东,不过是为了给他自由,随他肆意妄为地。

辽东的官员将军们也都以为宁王殿下来此,不过是狮子大开口,想要来中饱私囊罢了,渐渐都放松了下来。

谁知半年之后,宁王突然雷厉风行地将高庆在时提拔地几位中层将领全部拿下,又抓了几个高级官员,写了奏折递到金陵,要将这些人通通秋后处斩。

朝野上下立时震动,许多言官纷纷递上奏折反对,有的弹劾宁王独断专行,有的弹劾宁王消极怠工,甚至还有弹劾宁王是非不分的。

宣文帝却大笔一挥,不仅同意了宁王的折子,还又颁布旨意,将辽东全权交由沈慎处理,一应事宜他且看着办就行。

皇帝态度强硬,朝臣们也无话可说。反正这些人确实是被高反贼提拔上来的,跟错了人,丧命也只能怪自己。

宁王殿下接过旨意后,对辽东进行了一番大清洗,高庆曾经的部下无不瑟瑟发抖。

然而有的部下被宁王就地处决,有的部下却被宁王招入府中,一番长谈。种种行为,令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月过后,宁王派人送了满满几十车的东西到金陵。宣文帝在朝会上当堂打开,里面全部堆满了这些将领官员贪墨,勾结高句丽,欺压百姓的证据、赃物。

沈忱更命太监在大殿之上将沈慎的奏折当众读出,里面分条缕析、清清楚楚地写着各人所犯何事及罪过大小。

朝臣们面面相觑,却发现原来都小看了宁王的才干。

宁王先是麻痹大意这些人,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攀附。再暗中搜集资料,有罪的纷纷下马,无罪的更加重用,千金买马骨。

而今三年过去,宁王殿下将辽东治理地井井有条,却在此时上折要求回金陵。

宣文帝一口应允,并写暗信给弟弟,陌上花开,让他缓缓归。

镇国公府里也有人在商讨着沈慎即将归京一事。

“阿冰写信说,他不跟着宁王殿下一起回来,还要守在辽东。”

老太君看着自己儿媳秦氏略带失望地说道。

秦氏的心里也不好受,自己儿子从小离家。原来镇守榆林已经够苦地了,现下又要长年待在辽东这样冷的地方。

她长叹了一口气:“其他倒罢了,只是这汐妤一直等着他,他们小夫妻老这么分居两地也不行啊。”说着,秦氏的语气又带了点期盼地道:“我还指望着,能早点抱上孙子,现在……可是难了。”

老太君也深深叹了口气:“做武将的家眷,总要习惯这样的事。算了,等秋天不凉不热地,路好走些,就把汐妤也送去辽东吧,阿冰在那里也能有个照顾他冷热的人。”

秦氏面上带笑地道:“这样才好,您也可以早点抱上曾孙子啦。”

“过几天是四月初八,我想带着琢心和蓁蓁去栖霞寺烧香。”老太君又转了话题,说起佛诞日的事情来。

秦氏疑惑道:“您不是素来,不怎么相信神佛的吗?”

老太君拍了拍儿媳妇的手:“静娘啊,蓁蓁都是快及笄的姑娘了,这婆家啊要赶紧想看起来。”

“我想着,还是给蓁蓁找一个文官家的孩子,官位倒无需多大,只要人品正直,能对我们蓁蓁一辈子好的就行了。”

“武将当夫婿,实在是让人担心。咱们家富贵已极,也无需找什么勋贵,蓁蓁平安快乐地过一辈子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秦氏点点头,“您说的在理,难道这次去栖霞寺,就是给蓁蓁相看吗?”

老太君笑道:“是也不是。如今的首辅家唐老太太,是我年轻时候的手帕交。她认识的文臣家孩子多,拜托她给我们蓁蓁留意着。”

又摆了摆手:“至于她家那个小孙子,倒是年纪合适,大我们蓁蓁三岁,可是这脾气……我那老妹妹说是顽劣不堪。”

“还是娘想得多,就怕蓁蓁听说去佛寺上香,不愿意呢。”

“你看着,山人自有妙计。”老太君扯过桌上的扇子摇了两把,倒却又些高人的意味儿。

“姑娘,姑娘,松年堂来人传话说,明天要带您去上香。”绿萝急急跑进照妆楼,把消息告诉魏蓁。

只见一个穿着杏黄色褙子,罗粉色衫子,挽了个堕马髻的小姑娘施施然地走出来,打了个哈欠。

白嫩嫩的手上,好似贝壳般的手指甲透出淡淡地粉,曾经肉嘟嘟的小圆脸变成了骨肉匀称的圆瓜子。

少女的下眼线微微上挑,密密的睫毛垂下来,一睨之间便带上了点天真的风情。

“都快嫁人了,还这么莽莽撞撞地。”顿了顿,魏蓁又皱皱琼鼻,撅着嘴道:“上香有什么意思,难得休息,我才不要去。”

听了前面的话,绿萝臊地满脸通红。谁知听完却忍不住扯出来一个大大的笑:“老太君都算到了,还说要给您加上一句,栖霞寺的菌菇素面,可是全大宣最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