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腊月廿三5
作者:方陈      更新:2020-04-29 17:02      字数:3972

公冶世英轻轻摆手,示意无碍,作深呼吸以调整心态、恢复灵台,却不慎岔气引发剧烈咳嗽。东方燕大急,一边帮着顺气,一边将人扶上椅子,但并无效果,依然剧咳不止,面皮涨红如肝,身子蜷缩成团。萧正阳赶忙上前用手掌贴住公冶世英的背心,渡入一股真气,少顷见效,咳嗽由强转弱,再过少顷身子松弛、面色好转。公冶世英的身体状况也牵动着其他众人的心,确认并无大碍,才敢放下悬心。

东方燕柔声问道:“世英哥哥怎么样了?还有哪里不舒服吗?”

公冶世英摇头一笑,气虚道:“别担心,我没事。”

“都咳成那个样子了,怎么会没事?”东方燕目光转落到满地纸笺上,表情由柔变凶,“哼!都怪这些劳什子东西!”乱踩乱撕一通仍不足以泄愤,情绪再由暴躁变作温和,“世英哥哥快喝口热茶润润嗓。”

“好,我自己来吧。”

“小心别烫着了!”

萧正阳道:“小爷,你还是回房去休息吧,旁的事情都不要想了,交给我们吧。”

公冶世英道:“不用回房,这里坐一会儿就成。旁的事情我现在也没力气去想了,不过我想听听看你们的想法。”

留心言摩挲着下巴,沉吟道:“小英儿的分析很有道理,咱们确实缺乏清晰的自我定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一心想着通过一己之力扭转全局,而事实上咱们根本没这个能力。之前的行事方向大体是没错的,只是针对的目标太分散了,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上,接下来咱们应该集中力量使在一个最有用的侧重点上,通过这个点来影响全局。”

萧正阳和留彦清同时闪现灵光,异口同声道:“提前拦截峨眉、青城二派!”

留远频频点头,道:“平衡破了即为乱,可乱局当中何尝不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峨眉、青城二派前队到达前,潭柘寺乱局在这段时间内几经演变,已经达到了这种平衡,二派前队一到,这种平衡即出现了动摇,倘若二派主队再加入其中,这种平衡势必瞬间崩盘,所出现的乱局将会比先前更为混乱恐怖!”

留彦清道:“老远言之有理,听闻峨眉、青城二派的主队大约会在今天中午赶到潭柘寺,事不宜迟,咱们现在就动身,尽可能地把二派拦在离潭柘寺更远的地方!”

留远道:“小公子莫急,峨眉、青城二派虽在黄岗梁受重创,但大派底蕴仍在,派内不乏高手,他们此行复仇心切,贸然阻拦恐酿成一场祸乱,还需好生合计合计才是。”

留心言点头道:“拦截峨眉、青城二派靠得是道理而不是武力,所以无需去太多人,人多了反倒容易生乱,我和沐师妹、阳儿三个人去就成。为了以防万一,老远你带领咱们庄的其他弟兄在后面策应。小英儿身体不适就留在家中修养,小燕儿和小筠儿留下来照顾,彦清你也留下来,好帮着照应一下。”东方燕好玩乐爱热闹,但比起公冶世英,这些统统不值一提;留彦清心高气傲,不甘于留守,听到梁筠竹也会留下,只张了张嘴并未作出反对;梁筠竹本就无甚主见;余人均无异议。

计议停当,各行其是。

……

巳初,天色阴沉,暴雪将至。

酆于和姊弟三人回到汇缘楼,严世蕃派来的豪华马车已经等候于门前,还没有方献夫和莫少年的音信。

贝七华眼前一亮,明显感受到了姊弟三人身上的气态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笑道:“恭喜三位,得获机缘,一举迈过许多人耗尽一生都无法突破之瓶颈,登堂入室可期也!”

闻人怀坦露欢喜之情,道:“这还得感谢酆大哥,多亏有酆大哥点拨,不然莫说精进,怕是维持原状都不能了!”

酆于道:“我不过是做了个顺水人情罢了,不值一提,说到底还是你们自己的机缘到了。”

贝七华道:“练武一途,就好比识字读书做学问,识了字解了意方有机会读懂前人的心血之作;饱读典籍,贯通己身,融会虚实,是为术;学问无大小,明者为道。”

“多谢贝掌柜教诲!”

初次开悟之前,姊弟三人惦念父亲安危,想不出营救父亲的具体法子,也不知道此行赴宴会有怎样的一番遭遇。开悟之后依然如此,但不同的是他们不再焦躁不安、茫然无措,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心境和充足的底气,坚信能给父亲讨回应得的公道,有信心面对任何艰难困苦,这便是蜕变后的成长。

六人依次登上极尽奢华的马车,小到铆钉绳套,大到马匹木材,无不工巧考究、罕见珍品,六个人同坐车内,不觉拥挤、十分舒适。

车辚辚,马萧萧,沿途行人络绎、河水冰封、万物凋零,人为的忙碌繁华掩盖不了天然的萧索苍凉。

闻人怀问道:“酆大哥、贝掌柜,堂堂龙华教为何会依附于严家?”龙华教和无为教同为实力强劲的两大白莲教支派,都想要变得更强大,成为整个白莲教的霸主,乃至统治更广阔的空间。不同的是,无为教无所不用其极,采用了明目张胆、极端激进的法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前后投靠朱宸濠和鞑靼六部;而龙华教则要含蓄温和的多,明面上既不潜心佛法,也不行侠仗义,极少听到其门下教徒为非作恶的传闻,像是一个与世无争、不求上进的懒散隐士,实则在暗地里没少干上不得台面的勾当,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善于伪装的龙华教在世人口中得了句“无甚德侠,亦无憎恶”的评价,整体而言偏褒更多。在朝廷大举镇压白莲教时,很多不知情者还为龙华教抱不平。后来在大部分白莲教支派或逃或藏或散,结局惨淡,而龙华教依然能够欣欣向荣,和严家关系密切,好到同处一所,才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酆于道:“这当中的缘由我也不甚了然,还是请贝掌柜来说解说解。”

贝七华微微一笑,道:“你们对白莲教了解多少?”

闻人怀道:“略知一二,相传白莲教渊源自佛门净土宗,兴于唐朝,盛于北宋,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教义通俗规正,随者如流。时移世易,到了蒙元时期,白莲教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徒如云、支派林立、遍布八方,却与佛门初衷真义渐行渐远,内部良莠不齐,教义忽怠,戒律松弛,俨然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染缸。元末乱世,群雄驱虏,白莲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太祖皇帝雄才伟略,平定天下,奠定大明江山,针对佛门颁布了一系列律法制度。当时白莲教配合积极,教派再次得以发展壮大,然盛景不长,芜滥日益,难逃分崩没落之命。对此师祖阳明公曾以‘伪昌难恒’四字总结,妙言要道。自身缺乏神髓,寄生于佛学外皮之下,投机取巧,终难长久。”

贝七华点头道:“白莲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不能用单一的宗教或者门派去定义它,也不能用简单的正邪去评判它。纵观它的整个发展史,总与世道盛衰、朝代更迭有着莫大瓜葛,从中可以总结、汲取很多经验教训和方法道理。扯远了,还是回到你之前的问题上,白莲教芜滥日益,早在正德年间便已经打破了可调控的平衡,甚至还牵累了整个佛门。嘉靖初年,或朝或野、或明或暗多方因素影响下,局势再一步恶化,朝廷纸面口头上的政令对白莲教已无法起到约束遏制的作用,于是动用武力镇压。嘉靖八年,‘白莲血会’前夕,朝廷调兵五万围剿龙华教、金禅门、闻香寺、还源道、三阳庙、圆顿派六大白莲教支派于湖bei襄樊一带,六派处境岌岌可危。那时的严世蕃也就你们现在这般大,只身密会阎浩和金禅中正,之后闻香、还源、三阳、圆顿四派遭受灭顶之灾,金禅门抽身脱险,龙华教安然无恙。那次密会的细节鲜有外人知晓,我只知道严世蕃为此付出了一只眼睛的代价,和阎浩达成了一个三十六年之约。而他和金禅中正并没有谈拢,据传这也是后来导致‘白莲佛会’演变成‘白莲血会’的直接原因之一。”

听完所述,闻人姊弟唏嘘不已,古今抱臂端坐,神色如常。

不知不觉间乘行近半个时辰,天上有零星雪花飘落。闻人怀透过车窗遥见一座檐飞丹流的六层高塔,自山顶拔地而起,一柱擎天,如一柄利剑直指苍穹,彰显开天气势,啧啧称奇,脱口吟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转头问道:“酆大哥,那座是什么塔?”

酆于道:“东塔,又叫龙华塔。”

贝七华补充道:“也是我们此行的赴宴之地。”

姊弟三人动容相顾,酆于静静凝视高塔,眉目间神采流转。

一个人的周边多多少少总会包裹着一些外在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人的部分信息。比如说宅邸,坐拥豪宅者,必非凡人。

严家别苑,如城似堡,壁垒森严,俊彦济济,高手如云。在这当中,论智以严世蕃为魁,他通晓时务、悉数国典、精于权谋,堪称当世第一鬼才;论文首推赵文华,他本有状元之才,却因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结果仅是堪堪上榜;论武,不管是龙华教的三使、七彩、九奇,还是勾漏五蜮,皆为翘楚,不过还是得以阎浩为尊。

阎浩是同酆于之师天山齐名的前辈高人,四十年前二人曾于天山之巅有过一场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巅峰对决,世人称之为“触天之战”。虽然时隔多年,但那一战实在太过惊艳,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神往不已,稍有江湖阅历者皆有耳闻。至于背后原因,知情者寥寥。

酆于身为天山的亲传弟子,深知乃师脾性,亿万世人能入其法眼者屈指可数,而阎浩正是其中之一。

清泉河绵延百里,似一匹彩绫绕行东楼,一座桥面宽达六丈的石拱桥静峙其上,往来车马畅通无阻。拱桥外头两侧摆着一对高过大马、壮过黄牛的铜冶麒麟,一头呈登高俯瞰之势,一头呈昂首啸天之态,大到整体形貌,小到一鳞一须,无不逼真传神,连源于骨髓的骄傲和不怒自威的态势都表现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仿佛还能听到其奔雷般的吼声;拱桥正中矗立着一块逾丈高的石碑,上书“龙华桥”,银钩铁画;拱桥内头是一座宽七丈高四丈的石垒辕门,一方刻有“龙华教”三字的石匾镶嵌其上,每个字都有数尺见方;辕门之后是一条笔直平阔的石板道,直通东楼正门。

放眼望去,在这组阵仗庞大的建筑群中并未见到想象中的大队人马持械列队的森严场面,只有一人于辕门下长身而立。

虽只一人,却不觉冷清空荡,反而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势,配以零星雪花点缀、彻骨寒风烘衬,更增肃杀悍勇。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凭一己之力撑起如此庞大的阵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