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灵感
作者:三月莺      更新:2020-04-06 18:53      字数:2762

翌日一早,夫妻两人收拾收拾便上路去镇上了。

走到半道,见着一茶棚,夫妻两人走了进去,喝口凉茶,去去热气。

喝茶的功夫,只见着有好几个挑了麻袋匆匆而来的庄稼汉,皆是坐了下来歇息,他们一边擦着汗,一边叫着小二上茶。

豆娘从那鼓鼓囊囊的麻袋形状里可以猜出,应该是蚕茧了。

她犹豫了一下,才开口搭讪,“大哥,你们这蚕茧可是要去卖的?”

那人听见豆娘如此问话,还以为她是要买,很是热情地回答,“可不是嘛,小娘子,你想买?”

豆娘赶紧摇了摇头,这李吴氏家里还有一堆的蚕茧要卖,她还买了作甚?“我只是想问问,你们这蚕茧能卖几个钱?”

这人一听这话,当即敛了脸上的笑模样,也不跟豆娘言语了,兀自喝着茶,还一副嫌烦的表情。

豆娘无奈地转回了身,一脸的失落,杜承握了握她的手,“你莫急,等到了镇上,我们再好好打听打听,总是能问出些什么来。”

与那庄稼汉同行的另一个瘦削的庄稼汉却似乎是个直肠子,“小娘子想知道,你告诉她便是了,不就三文一斤。”

那精明一些的庄稼汉子有些不满,“你要想做好人,自己去做便是了,怎么还把这话说出来了?到时她若是抢了咱们生意,看你如何跟你婆娘交代。”

豆娘有些惊讶,怎么这三文一斤的蚕茧,还这么些人抢着要去卖,“几位大哥,你们可知道到底是何缘故,今年的蚕茧才如此贱价?”

“还不是北方在打仗,这朝廷说什么要减少开支用度,攒下钱给北方将士们送军粮。这下可好,京城里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就极少买丝绸了,丝绸卖不出去了,这蚕茧哪还能卖得出去。”

豆娘恍然大悟,原是如此,是她自己疏忽了,在村子里久了,心也安逸了不少,竟然忘记要时常关注朝廷的事了。很多时候,朝政上的一些调整会关系到民生。对于生意人来说,能否抓住机遇飞黄腾达,一个靠的是运气,还有一个靠的就是能否充分利用得到的消息,做出准确预测。豆娘这次显然失策了。

到了集市后,豆娘没有随着那群庄稼汉去寻那个叫周掌柜的人物,反而与杜承去了买长鱼的小饭馆。

过来时,豆娘也看清了这店名,如意饭馆,取的名字倒是吉利。两人走到了后门,这开门的还是那个少年,他倒是老样子,兴许是上次给了他几文钱,这次见到杜承和豆娘,很是兴奋,“杜承哥和嫂子来了?快进来!”

两人走进了后院,地上已经铺了一层砍好的柴禾,还没来得及拾掇到一起。

“杜承哥,有日子没见你了,这次又是来卖长鱼?”少年问着杜承,眼睛却偷偷看了一眼豆娘。只见她比上次来丰腴了一些,脸颊上有了些肉,看起来饱满了许多,比初见时漂亮了,只是少年更喜欢的是她的眼睛,她的眼睛里似乎有一汪泉,让人看着心就暖洋安稳。

“不是,这次来想问问你家二掌柜,收不收稻花鱼。”

豆娘打量着这间小院,却觉得有一道目光在注视着她,便也看了过去,却发现是那个瘦弱的少年,在被发现之后,少年羞涩地收回了目光。

“二...二掌柜?我去寻他...”少年窘迫地跑去了前厅。

“他这是怎么了?”杜承有些奇怪这好端端的,这孩子怎么还结巴起来了。

“许是累的吧。他叫什么?”

“听二掌柜叫过他‘狗三’,也不知道是不是名字,许是随意叫的小名。”

“狗三?”豆娘念了一下,这小名也真是随意,那少年年纪虽小,可干活却很麻利,这一大早上已是劈好了柴禾,而且,从上次来看,这孩子的悟性,或者智商应该不低,如果能好好培养,将来也是能小有所成,只是看他现在的处境,真是浪费了。

二掌柜打着呵欠,一脸不情不愿地走了进来,少年在前面引着路,嘴上还在念叨,“二掌柜,这次杜承哥拿来的可是新品种,叫什么稻花鱼,你真得看看。”

杜承见他过来,赶紧把挂着的鱼篓拿下来,然后一下子倒了出来,几条鲤鱼和鲫鱼在地上乱蹦着。

“这就是你所说的什么新品种稻花鱼?欺负我不认识鱼?!滚!大清早的扰人清梦不说,还编个虚假的名号来骗人钱财!”

杜承听着二掌柜的骂声,有些失望,正要装回鱼篓,豆娘却握住了他的手腕,朝他摇摇头,然后拿了一条鲤鱼,拦住了那想走的二掌柜。

“二掌柜,这鱼虽然就只是普通的鲤鱼,却是吃稻花长大的,与一般江河里的鱼不同,很是鲜嫩。若是不信,可以让厨子做了给二掌柜尝尝,就知道奴家说的不是假话了。”

二掌柜本是怒气冲冲的,可听着一道恬淡而清冷的声音,他突然起了兴趣,看了一眼那拦住他的女子,穿着一身青绿色的襦裙,身材与脸不是顶好看,倒是有一股风韵,她似乎就是这个叫杜承的新媳妇儿,上次看可是干干巴巴,这次再一看,是有点女人的意思了,可惜,今日的二掌柜心情不佳,他大手一挥,“别碍着爷回去睡觉!你们今后若是再用这些破烂玩意来糊弄爷!看我不打你们!”

说罢,大摇大摆地走了。

杜承看着那地上还在蹦跶的鱼,很是沮丧,莫说他了,豆娘也很是意外,竟然会不收。

“杜承哥,杜家嫂子,你们也别灰心,昨儿个二掌柜又去赌坊堵去了,输了好些钱,心情不好,你们这来的不是时候。”

杜承把鱼装进鱼篓,“还是多谢你了。”说罢带着豆娘离开了后院。

那叫狗三的少年却觉得很是不好意思的样子,又叫住了他们,“杜承哥、杜家嫂子,你们今后若是有事,叫我帮忙便是。”

豆娘看着那少年,这小小年纪倒还挺仗义。

二人走走停停,一路寻酒家,终是在一家叫福来酒家得到了回应,买是愿意买的,只是这价钱,却只肯出两文一斤。豆娘算了算,杜承养了半亩,估摸着会有一百五十多斤的鱼,这两文一斤,满打满算才三百多文。这一亩地若是种了庄稼,能有三担粮食,这儿的光景好,一担粮食能有三百多文,这就意味着,杜承忙碌了一季,收成还不如一亩地的粮食价钱高。

这在豆娘的价值观里是不允许的,杜承有心想卖,却被她直接拉着走了。这光卖鱼是真难卖,可再难总得想法子卖出去,不能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烂。

两人在一家馄饨摊上,各自要了一碗馄饨,两人正吃着,却突然听见“喵喵”两声,只见着放在杜承脚下的鱼篓应声倒下,一只橘色的小胖猫叼了一条掉出来的鲤鱼便跑。

杜承赶紧扶正了鱼篓,“这是谁家的猫,这么不认生。”

那馄饨摊的老板有些不好意思,“是我的,平日里有喂些鱼干,这几日忙,忘记去捞小猫鱼晒鱼干了,得罪了。”说罢,又捞了几只馄饨到他们碗里。

“鱼干?”豆娘听了这话,脑中突然灵感一闪,这鲜鱼不好卖,为何不做成鱼干?既能长时间保存,还能有另一种风味,若是加上她的辣椒,岂不是能成另一种美食。

想到此,豆娘有些兴奋,她拽了拽杜承的手臂,“杜承,这鱼我想到如何才能卖出去了。”

杜承看着她的笑颜,似乎第一次见到她笑得如此开心,她的眼睛很大,此时盈满了笑意,原本清冷的面容,此刻多了些暖意,让人情不自禁地也跟着笑了起来。

“你想到什么办法了?”

豆娘却低头咬了个馄饨,“等回去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