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
作者:8862008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02

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也就是李鸿章的大女儿。WwW.yzuu.(请使用Http://Www.yqxsw.CN访问本站)我们来几个假如:假如李鸿章不是由于一念惜才之意而将女儿下嫁。假如青春已近23岁的李大小姐在几年前就已定亲甚至嫁人。假如张佩纶不是恰在此时死了续弦的夫人。那么后来的一切都将被改写,世上将不会有张爱玲其人,没有从她笔下流出的那些才华横溢的小说、散文,也就没有被她的才华所打动的一代代“张迷”,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喜爱、以及我要写的张爱玲。

总之,事情就那样发生了,23岁的李鸿章的长女嫁给了长她20岁的曾经是囚犯的张佩纶,带着丰厚的嫁妆,带着娘家煊赫德声势和盘根错节的巨大影响力,嫁给了清贫寒素的张佩纶。(本章由言情小说网WWw.Yqxsw.Cn首發)

这是一桩看起来不般配的婚姻,李鸿章的夫人曾经与她当朝一品的丈夫大吵大闹,只因为不想把女儿嫁给一个囚犯。叶^子#悠悠 ..然而她无法令丈夫回心转意。深通人情世故的李鸿章之所以没有把宝贝女儿嫁入门当户对的豪门,除了对张佩纶的赞赏之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真心关心女儿终身幸福的慈爱父亲。他知道,女儿的幸福保障不是现在丈夫家的官职、地位、和钱财,而是她未来丈夫的人品、才学、和抱负,而这一点,正是那些豪门纨绔所不具备的。不论李鸿章在国事事务上多么地不可原谅,作为一位父亲,他是令人尊敬的。

张佩纶与李菊耦结婚后,曾一度得到李鸿章的重用,辅佐其政治改革。(本章由言情小說网WwW.yqxsw.Cn首發)1900年,义和团起义时,经李鸿章推荐,张佩纶从他和李菊耦婚后定居的天津复出北京,任翰林院编修。但是后来,当他在协助李鸿章与八国联军各代表谈判时,在对俄态度上与岳父意见不合,但那时李鸿章已是岳父,总不便顶撞,于是只好称病不出,离开北京,携少夫人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过起了诗酒风流、悠然林下的生活。不问政事是无奈的选择,张佩纶的晚年是不得志的,生活费也是靠妻子的嫁奁。

这位奶奶李菊耦知书识礼,她的美丽与修养成了照耀这个家庭的一盏白炽灯,明亮却刺眼。这位奶奶很是爱着自己的丈夫的,夫婿虽非志满意得的青年才俊,但是总算曾有过踌躇满志青年才俊的昨天,而且,他是这样的爱着自己。好景不长,1903年,张佩纶病逝。(享年55岁)这对老夫少妻的幸福生活没过上几多年,李菊耦便守寡,当时李菊耦才35岁。(当年的35岁在今天还是青年,在当年也不能归入中年。)张佩纶留下一男一女,男的就是张爱玲的父亲,7岁。女的就是张爱玲的姑姑,5岁。(张爱玲的姑姑与她最亲,当年她从家里逃出来投奔姑姑,一度是她的监护人。)

这位奶奶李菊耦在丈夫去世以后,严守诗书世家的传统,这个年轻寡居的世家小姐立志:要把早亡的、有才的、未及施展平生抱负的丈夫的遗志及早传给儿子,于是望子成龙,督促儿子背书,背不出就打、罚跪。而打扮儿子,为了防着儿子跟子弟们学坏,她给他穿颜色则是花红柳绿的过时的衣服。她宁可他见不得人,羞怯畏缩,一幅女儿家的腼腆相,也得小心着别让他把干净辉煌的家族名声弄坏了。或许也是这个原因,李菊耦后来在亲戚之间有了孤僻的名声。事实上,她想不孤僻大概也难,青年守寡的贵妇如果爱惜名声,是宁可孤僻也不敢放诞的。1916年李菊耦去世,享年50岁。

我们说,高官达显的婚嫁取舍标准和普通平民是一样的,是男的配不上女的,还是女的配不上男的。世俗的物资标准是没有罗曼蒂克的,罗曼蒂克的少年张爱玲是接受不了的。可是好听的、好看的,不一定中用,世上有用的往往是俗人。张爱玲对生活的理解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她说:“如果论起生活,不管怎样璀璨炫目的人士,也只能从柴米油盐、肥皂、水、太阳每天的升起降落中寻找实际的人生。”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