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回蒙骜伐韩王龁战死燕赵大战五国伐秦
作者:老边      更新:2020-03-04 21:25      字数:6524

第一0一回蒙骜伐韩王龁战死

燕赵大战五国伐秦

话说赵、魏失和,赵孝成王命老将、信平君廉颇为大将军,兴师伐魏,攻至繁阳(今hnnh县西北)。魏繁阳守将立即遣人前往大梁求救。而此时的魏国,由于信陵君意志消沉,整日吃喝玩乐,多近女色,无意于政事,朝中既无良将,又无强兵,魏安釐王焦急万分,毫无办法。廉颇还没等魏国救兵到来,很快攻下了繁阳城。

吕不韦闻知赵兴兵伐魏,攻取了繁阳,心中欢喜,正是秦兴兵伐魏的极好时机,便命麃公为大将军,张唐为副将率大军十万,兴师伐魏,很快攻至卷城(今hnyy县西)。魏安釐王唯恐再失去卷城,立即兴师救援。麃公与张唐指挥秦军与魏军大战,斩首魏军三万有余,攻取了卷城。

就在赵信平君廉颇攻取繁阳后,正准备大举攻魏之事,赵之国内出了大事。赵孝成王病故,在位二十一年,群臣拥立太子赵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即位之后,开始重用自己的宠臣郭开。这位郭开是赵悼襄王为太子的陪读,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深受赵悼襄王的喜爱,并成为好朋友,心腹重臣,凡事都与其商议。当年郭开曾多次被老将军廉颇训斥过,因此郭开一直对廉颇耿耿于怀。如今当年的太子赵偃当上了赵王,郭开就想利用赵悼襄王对自己的宠信,寻找机会报复廉颇。

这时,廉颇正奉命率军攻打魏国,已经攻占了魏国黄河以北的繁阳,正准备继续向前推进,夺取更多的城邑时。郭开闻知怕廉颇再次立功,便对赵悼襄王说:“臣闻知,信平君廉颇居功自傲,有不臣之举,如果率兵谋反,大王将会无法控制,莫若罢其兵权,以免除后患矣。”赵悼襄王原本对廉颇的耿直就无好感,如今听郭开这样一说,立刻就决定罢免廉颇的兵权,命武襄君乐乘率三千将士前往繁阳,收回老将廉颇的兵符,代替廉颇为大将军。

信平君廉颇乃赵国老将,自赵惠文王时开始为将,历四十余年,身经大小战役数百次,为赵国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如今赵悼襄王刚刚即位,不但不表彰他的战功,还罢免他的兵权。廉颇闻知不由得大怒,不但不肯交出兵符,而且率军攻打武襄君乐乘,乐乘那里敢与廉颇对阵,吓得弃军而逃,不敢回邯郸复命,逃得不知去向。

廉颇见乐乘不敢对阵而逃之,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过激,已经得罪了赵悼襄王,若再回赵国恐怕性命难保,便只身投奔了魏国。廉颇来到魏国后,魏安厘王对他虽然表面上以礼相待,很是客气,但存有疑心,不敢用他将兵征战,只是拜他为客卿。

赵军将士闻知,廉颇、乐乘皆不知去向,已经无统帅统领,只好停止伐魏,撤军返回赵国。秦将麃公与张唐夺取卷城后,闻知赵撤军而去,不敢轻进,便也停止伐魏,撤兵而回。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吕不韦决定掉转兵锋,命蒙骜为大将军,老将王龁为副将,兴师伐韩。王龁本是老将军,久经沙场,皆因几次兵败,不得升迁。而蒙骜曾在其麾下为将,而如今蒙骜的地位远在自己之上,心中甚觉惭愧,便对蒙骜说:“此次伐韩老夫愿打头阵,望大将军能给末将立功之机,以雪昔日屡败之耻矣。”蒙骜不解其意便说:“老将军久经沙场,屡立战功,何以争此一功乎?”王龁解释说:“今末将老矣,恐日后再无征战沙场之机也。昔末将将兵屡败于三晋,惭愧之极,而大王胸怀宽广,赦罪而不诛,用事如故,末将岂能不以死相报乎?故意欲破敌,以雪昔日之耻矣!”蒙骜闻听,对王龁的忠勇深感敬佩,只好命王龁为先锋打头阵。

韩桓惠王本来依附于秦,唯恐秦军来伐。这真是怕啥来啥,闻报蒙骜与王龁率二十万大军前来伐韩,大惊失色,只好命大夫公孙婴为大将军,以倾国之师拒敌。

此时,秦军已经进入韩国境内,王龁率领的二万秦前锋军正好与公孙婴的韩军相遇。公孙婴唯恐有失,命将士安营扎寨,与秦军对垒,不敢轻易出战。王龁却不急于安营扎寨,而是立即指挥秦军向韩军大营发起攻击。王龁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很快将韩军大营冲击得七零八落。公孙婴见此大惊,秦军兵力如此之少,却敢如此冲击,便指挥韩军将王龁率领的秦军围在核心厮杀。

蒙骜闻报王龁已经与韩军厮杀在一起,唯恐王龁有失,立即亲自率领中军,前往增援。可是,当率领秦军杀入重围,已经晚矣,只见王龁是血染战袍,倒在血泊之中。蒙骜立即命人救起王龁,送回中军大帐,而此时王龁已是奄奄一息。

韩军主将公孙婴见秦军主力到来,不敢恋战,立即指挥韩军撤军。蒙骜指挥秦军追杀一阵,便收兵返回中军大帐,看望王龁。而王龁因伤势过重已经身亡。蒙骜便以王龁的精神激励将士,挥师攻韩,所到之处是势如破竹,接连攻取十三城邑。公孙婴是节节败退。韩桓惠王闻报,只好遣使前往咸阳请和。吕不韦知韩尚不能灭,便命蒙骜班师退兵。

此次伐韩,是吕不韦执政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心中非常高兴,亲自前往咸阳郊外,迎接蒙骜等出征将士。当回到宫中,蒙骜便将王龁如何战死沙场之事,向太后赵姬,及丞相吕不韦述说一番。太后赵姬与吕不韦闻听,对王龁的忠勇是赞叹不已,立即厚葬,并以千镒黄金抚恤王龁家眷。

没过多久,蒙骜便向吕不韦请求,兴兵伐魏,以雪昔日河外兵败之耻。其实吕不韦也有尽快建立军功之心,但唯恐魏有信陵君无忌在难以取胜,便对蒙骜说:“将军意欲伐魏甚善也。不过,魏信陵君无忌虽不用事,但若危机之时,魏安釐王必会用之,故不可孤军深入也。”蒙骜知吕不韦的心意,便说:“丞相勿虑也。末将自有尺度焉。”于是,吕不韦命蒙骜为大将军,率大军二十万,兴师伐魏,攻至畼邑、有诡。

畼邑、有诡两城的魏军闻知秦军来伐,是坚守不出,两军相持不下。蒙骜指挥秦军猛攻,一连数月,直到秦王政四年(前243年)春,才将畼邑、有诡二城攻下。就在蒙骜意欲兴兵东进,深入魏国腹地之时,却接到了太后赵姬的懿旨:“不可孤军深入,速速撤兵矣!”蒙骜不敢违命,只好奉旨班师而回。

当蒙骜率领大军回到咸阳,丞相吕不韦仍亲自迎于咸阳郊外。蒙骜拜见吕不韦后问:“末将刚攻取畼邑、有诡,意欲东进,何故撤兵乎?”吕不韦叹口气说:“将军有所不知也,天不佑秦,数月不雨,大地干裂,饥民遍野,已无征战之力矣。故不得已而命将军班师也。”蒙骜闻听,亦摇头叹息,无可奈何也。

蒙骜班师回咸阳数月之后,闻知魏信陵君无忌病死。不久,魏安釐王亦病故,群臣拥立太子魏增即位,是为魏景湣王。蒙骜觉得,是再次兴兵伐魏的极好时机,便向吕不韦请战,兴兵伐魏。吕不韦却摇头说:“将军所言甚是也。不过天不佑秦,天灾再次降于秦矣。蝗虫遮天蔽日,突然由东方袭来,瞬间,便将即将收获的稼禾一扫而光,且病疫大作,哀鸣遍野,实在是无力兴兵征战也。”蒙骜听罢,不敢再言。

秦国连续二年大灾,饥民遍野,民不聊生,作为主持秦朝政的丞相、文信侯吕不韦,心中是万分焦急,可一时又无解决的办法。这一日,召集自己的宾客、舍人商议,如何才能度过灾荒。这时,有位叫李斯的舍人献计说:“今天降灾于秦,饥民遍野,但并非秦无粮谷,而是多集聚于商贾富户之手也。丞相若能使商贾富户捐献出粮谷,此难可解矣。”吕不韦闻听,茅塞顿开,自己作为商贾,当然知道其中的奥秘。心中暗想:“在秦国商贾富户甚众,虽家累万金,积粮谷万斗,但所虑者无爵位,地位低下。若以捐献粮谷多寡而晋爵,必无忧矣!”吕不韦想到这里,便立即入宫拜见太后赵姬商议此事。

此时,太后赵姬亦为大灾犯愁,闻听吕不韦之言,心中欢喜。本来太后赵姬所依者唯有吕不韦,对其是言听计从,对于“以捐粮谷晋爵”,虽然有违秦国的“以军功晋爵”的法度,但也不能不说是解决当前燃眉之急的好办法,便点头应允。

当允许“以捐粮谷晋爵”的法令公布后,一些商贾富户,家中积粮谷较多的人家,纷纷捐粮谷不绝。吕不韦便将这些粮谷分配到受灾严重的地方,使秦国平稳的度过了这次百年不遇的大灾,仍然保持了国力的强盛。

就在秦国连年灾荒,无暇东进之时,sd诸国的战事又起。赵与燕两国是世仇,秦王政四年(前243年),赵悼襄王命戍守代、雁门、云中三郡的名将李牧为大将军,以代、雁门、云中之师伐燕,攻取了武遂(今hbxs县西)、方城(今hbga县南)。然而,赵国自从廉颇、乐乘逃亡之后,一直没有合适的将领统帅赵国兵马,赵悼襄王心中焦虑,这时,有人向其推荐年近耄耋的老将军庞煖。

其实,庞煖早在赵武灵王时期,就是赵国有名的年轻将领,其年纪比老将廉颇还要大一些,曾经与赵武灵王论兵。向赵武灵王阐述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沙丘之变后,赵武灵王的一些重臣先后离开了赵国。庞煖也离开了赵国,跟随着老师鹖冠子前往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

鹖冠子主张道家之说,《汉书?艺文志》中有道家《鹖冠子》一篇,同时鹖冠子也比较关心政治、军事、人生等问题,在继承道家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观点,并有所发展。庞煖跟随鹖冠子,经常在一起论对,所以后来鹖冠子、庞煖的门人在完成《鹖冠子》一书时,也就经常通过他们两人问答的形式来阐述。在此期间,庞煖亦开始著书,《汉书?艺文志》中,兵权谋家有《庞煖》三篇,纵横家中也有《庞煖》二篇。可见,庞煖应当是一个既通兵法、纵横之术,又通黄老之学的人,他比老师鹖冠子更接近于杂家。其实,庞煖的军事才能,不在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下。

赵悼襄王闻听庞煖之才,便传旨召见,并向其讨教了治国之道,庞煖年虽老迈,但思维敏捷,顺畅的回答了赵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人一拍即合,赵悼襄王随即任命庞暖为赵国的大将军,为军事统帅。

自从赵国李牧攻取燕国的武遂、方城后,燕王喜对赵国是耿耿于怀,总是意欲寻机报复。当闻知,赵悼襄王命年近耄耋的庞煖为大将军,主持赵国的军事,觉得有机可乘,便召庞煖昔日的好友剧辛商议。

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也不是一般人物,与庞煖是好友,当年同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年轻将领。沙丘之变后,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连马骨头都买,便前往辅佐,一时间,剧辛与郭隗、乐毅、邹衍齐名。后来到燕武成王时期,剧辛受到排挤,淡出政坛。燕王喜即位之后,剧辛又开始受到赏识而重用,但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剧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剧子》一书,亦称《处子》,九篇,流传于世。

燕王喜问剧辛说:“如今庞煖为赵大将军,与廉颇相比如何?”剧辛虽与庞煖是好友,但已是四十多年未曾相见,便以年轻时所认知的状况回答说:“臣以为,廉颇善战,而庞煖不及也。”燕王喜闻听心中欢喜,便于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命剧辛为大将军,乘赵主将新立之机,兴兵伐赵。

赵悼襄王闻知燕军伐赵,不由得大怒说:“以燕之弱,赵何以惧哉!”立即命庞煖为大将军迎战。庞煖率赵军并不急于与燕军决战,而是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而剧辛却以为,庞煖胆怯不敢力战,便轻敌冒进,中了庞煖的埋伏,燕军被分段包围。剧辛奋力突围,结果受伤被俘。庞煖便将其杀之。此战,赵军大胜斩杀燕军二万余,主将剧辛被俘而死。由此,庞煖之名在各诸侯国传开,是声威大震。

就在赵、燕大战之时,秦国也安然的度过了灾荒。吕不韦便奏请太后赵姬,意欲实行东进,乘魏景湣王即位不久,政局不稳之机,兴兵伐魏。蒙骜闻知意欲伐魏,便向吕不韦请战说:“臣上次伐魏,便意欲以得胜之师,而大举攻魏,但因国内灾荒,粮草难以供给,不得已而收兵也。今国泰民安,臣愿再率一旅之师伐魏,以壮国威矣。”吕不韦闻听心中欢喜,便命蒙骜为大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伐魏。

而此时的魏国,魏景湣王即位不久,政局尚且不稳。信陵君无忌死后,手下的一些将士皆各自散去,魏国更加衰弱。面对强大的秦军,既无大将,又无作战的准备,魏军是节节败退。蒙骜率领秦军杀至魏国,是一路所向披靡,接连攻取了酸枣(今hnyj县西南)、燕邑(今hnyj县东北)、虚邑(今hnyj县东)、桃人(今hncy县西北)、雍丘(今hnz县一带)、山阳(今hnjz市东南)、长平(今hnxh县东北)等二十余城邑。秦在这一地区设置东郡(今hn北部与sd西北部)。

就在秦军大举伐魏之时,庞煖已经大胜燕军,班师而回。赵悼襄王闻报心中欢喜,亲自率领群臣迎于邯郸郊外。回到邯郸城后,赵悼襄王设宴稿赏三军。

在酒席之上,庞煖虽大获全胜,脸上却无半点喜色。赵悼襄王见此不解其意,便问:“大将军凯旋而归,何以不乐乎?”庞煖回答说:“臣所败者,乃弱燕,不足虑也。臣所虑者,乃强秦矣!当今天下,以秦之强,有吞并诸国之势也。诸国皆亡,赵岂能独立乎?”赵悼襄王闻听又问:“若依将军之意当如何?”庞煖回答说说:“臣以为,当今之急,莫过于行‘合纵’之术以抗秦也。可传邀诸国,相互订立盟约,共同伐秦,方能使秦患无忧矣!”赵悼襄王听罢心中欢喜说:“将军所言正和寡人之意也。”于是,赵悼襄王遣使前往各国,游说“合纵”之术,订立盟约,以拒强秦。

当时各国唯有赵、楚最强,各国闻听赵国使臣的游说,确实是有理,皆惧强秦,便订立盟约。唯有齐国与秦关系密切,不愿“合纵”伐秦,再就是燕新败于赵,不愿与赵结盟,不肯响应,其余楚、魏、韩,皆愿“合纵”伐秦,以自保,就连已经成为魏附属国的卫国,卫元君也迫于魏国的压力,表示愿“合纵”伐秦。于是,赵、楚、魏、韩、卫五国订立盟约,约定日期,共同“合纵”伐秦。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赵悼襄王首倡“合纵”伐秦,但为加强联盟的稳固,推楚考烈王为盟主,并邀各国兵马皆汇聚于赵国。楚考烈王闻知自己被推为盟主,心中欢喜,可是,自己又不愿意亲自带兵征战,便命令尹、春申君黄歇率领八万楚军前往赵国,代自己主盟。当时,楚军久不征战,韩、魏皆弱,唯有赵军最强,各国将领又久慕庞煖之威名,皆钦佩之,故推其为“合纵”联军的主帅,统领各国兵马。一时之间,各国三十几万兵马集聚于赵国,可谓声势浩大。

庞煖被推为主帅,便有心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以抑制秦国的强势,志在必胜。于是,召集各国主要将领来到中军大帐,商议“合纵”伐秦之策。庞煖对众将说:“昔各国数次‘合纵’伐秦,屡屡不胜,皆阻于函谷关也。函谷关乃秦都咸阳之屏障,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加上秦军历来防守严密,故难破矣。此次伐秦,老夫以为,当汲取教训,不可再蹈昔日覆辙也。以老夫之见,莫若避秦军之锋芒,绕过函谷关(今hnlb市北),而绕道蒲阪(今sxyj市西南),渡黄河而西行,以奇兵袭华州(今sxh县一带),夺渭南(今sxwn市一带),再攻取蕞城(今sxxa市lz区北),直捣秦都咸阳矣!不知诸位将军以为如何?”众将闻听,对庞煖的谋略深感钦佩,皆表示赞同。庞煖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传令各国兵马不动声色,分兵而行。因而,庞煖命各国兵马兵分五路,绕道蒲阪,渡过黄河,而进入秦国境内。

五国联军的突袭很是有效,进展顺利,乘秦军不备,很快夺取了华州,攻占了渭南,攻至蕞城。而蕞城的秦国守军,与华州、渭南的守军不同,而是得知消息后,有所准备。当五国兵马到来,集中全力坚守城池,奋力抵抗。

这时,秦丞相吕不韦已经得到五国“合纵”伐秦的消息,不由得大惊失色,而此时,蒙骜的伐魏大军尚未归来,便立即传令,命蒙骜速速率兵回归咸阳以拒敌。蒙骜闻知,不敢怠慢立即率大军而回。

这日早朝,吕不韦惊惧的对群臣说:“今五国‘合纵’,以数十万兵马伐秦志在必胜,如今已经渡过黄河,攻取华州、渭南,围困蕞城,若蕞城有失,咸阳便近在咫尺,当如何?”此时的秦王政,已经是十七八岁,年近弱冠,亦是关心天下之事,当闻知五国“合纵”伐秦,连取数城心中亦有些焦虑。太后赵姬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可是,秦国这些能征惯战的猛将却不把五国之兵放在眼里。蒙骜出班安慰太后赵姬、秦王政、吕不韦说:“臣以为,五国之兵虽众,但不足虑也。昔秦尚不如今日之强,而sd诸国,数次‘合纵’伐秦,皆无功而返。今五国之兵远弱于昔日诸国之兵,又有何惧哉!臣愿领一旅之师破敌矣。”这时,王翦、张唐、杨瑞和、桓齮、内史腾、李信等武将纷纷请战。太后赵姬、秦王政、丞相吕不韦见此,心中稍安。

吕不韦说:“既然五国兵马来,便以五路兵马迎击也。”于是,吕不韦命王翦、张唐、杨瑞和、桓齮、李信,各率五万兵马为先锋,先行增援蕞城,自己亲自为大将军与蒙骜率领中军十万,随后接应。

欲知此次五国“合纵”伐秦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