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郑士元受命侦办棘手案
作者:杨马林      更新:2020-01-08 10:47      字数:2989

杜道安起身高喊:“宣大理寺卿黄雅生觐见!”

黄雅生进殿跪拜:“微臣叩见陛下。”

朱元璋是:“平身。”

“谢陛下。”黄雅生站起来,将两份告状信呈给朱元璋,“启禀陛下,向前天大理寺收到一封匿名信,举报凤阳府定远县知县朱桓克扣工匠工钱、贪污公款。因为是匿名信,微臣拿不定把握,便没有核查此事。今天定远县又有一名叫张仪的小吏来状告朱桓抢夺他的小妾并派人追杀张仪,微臣以为,接连两起举报都与朱桓有关,而且性质比较严重,微臣不得不重视对朱桓的举报。因为朱桓是陛下恩人之子,又是独子,故微臣特来请示陛下,此案要不要往下查?”

杜道安将信接过来呈给朱元璋,朱元璋打开来看。

咔嚓!一声霹雳在大殿屋顶上爆炸,殿顶上斑驳的漆片稀稀拉拉地落了下来。一阵裹着雨雾的风袭入,殿内的帷幔突然飘了起来。

不知是雷声还是朱桓的罪孽,朱元璋的一对扫把眉惊得飞扬起来,他心里想,朱桓这家伙过去就有人匿名举报过他欺男霸女,侵占官府财产。因是匿名信,又缺乏证据,看在堂兄朱重六的面子上,没下令往下查。这次接连有人举报他,看来,过去有关朱桓的举报恐怕不是空穴来风。查不查朱桓?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他问黄雅生:“你说说,此案应不应当往下查?”

黄雅生摸不清朱元璋的态度,便试探地说:“不论是匿名信举报,还是张仪跑到京城来举报,假若他们举报属实,我们不查办,既会有失人心,也会败坏定远县的政风,还会给陛下处置其他贪官带来障碍。假如核查的结果证实他们的举报是诬告,那么,朝廷不仅可以为朱桓正名声,也可以树立朝廷公正无私的形象。从这个角度看,那就应当往下查。”

朱元璋:“你还没说完,从什么角度看,此案又不能查?”

黄雅生:“朱桓之父是陛下的堂兄,还是陛下的恩人,朱桓是家中独子,若查的结果证实人家的举报属实,就得将朱桓处死。陛下若下令处死恩人的独子,朱桓之父肯定要来求情,那时,陛下将进退两难。若杀朱桓,朱桓之父不死也得疯,从这个角度上看,此案不能查。”

朱元璋站起来踱步:“你是倾向查,还是不查?”

黄雅生:“微臣也是两难,若从国法考虑,应当往下查;若从陛下的亲情考虑,这事又不能往下查。”

“是啊,这确实是个两难之题。”朱元璋边踱步边说。他相信,朱桓决不是一只好鸟,只要查,肯定有大问题。朝廷惩治贪官污吏才开了个头,若这次不查朱桓,不仅国法难容,臣民也会不服,今后惩治贪官污吏就很难深入搞下去。假若这次查办了朱桓,不仅维护了皇帝和国法的尊严,为受害者出了气,还可以震慑全国的官吏。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看来,查是要查的,是不是一定要处死朱桓,到时候看情况再定。这样一想,朱元璋对黄雅生说:“这个朱桓,过去就有一些劣顽的传闻,朕念及他是我的恩人之子,就没有下令核查。而今人家告到朕的面前来了,看来,过去他的一些传闻恐怕不是空穴来风。朕一贯主张,不论是谁犯法,都得一视同仁,都得依法惩处。对这个朱桓也不能例外,也得依法办案。正好朕想到中都去视察,路经定远县,朕想带一名监察御史去查办朱桓之案。”

黄雅生:“陛下想带谁去?”

朱元璋:“郑士元,他适合查办此案。”

“郑士元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他确实是查办此案的最好人选。那微臣这就去通知他。”黄雅生口里这么说,心里却为郑士元捏了一把汗,谁查办此案,谁就要提着脑袋走钢丝,没准还没砍下朱桓的脑袋,自己的脑袋却先掉了。

朱元璋:“不,朕亲自通知他,你去传他来见。”

“遵命。”黄雅生躬拜后退出。

黄雅生找来郑士元,心情复杂地看了他一阵才对他说:“郑大人,陛下有事找你,你马上到谨身殿去觐见陛下。”

郑士元:“只召见卑职一人?”

黄雅生:“是,就你一人。”

皇帝单独召见六品官员,这是很少见的。郑士元感到诧异:“为何事召见?”

“你去了就知道了。”黄雅生不愿意多说,也不忍心多说,这事太为难郑士元了。

黄雅生不说召见的原由,郑士元心里更加诧异,又不便再问,只好躬拜:“卑职这就去,告辞了。”

郑士元出了大理寺,一路上都在猜测,陛下这次召见他,很有可能是要他查办一件重要案件,是什么案件,他怎么猜也猜不出来。他也很担心,陛下交办的重要案件,如果能侦破,就是大功一件;如果不能侦破,自己就得引咎辞职了,弄不好还有被砍头的危险。进入谨身殿后,郑士元跪拜:“微臣郑士元叩见陛下!”

正在批阅奏章的朱元璋放下毛笔:“平身。”

“谢陛下。”郑士元站起来。

朱元璋要考一考他:”你是监察官,朕问你,监察官的主要使命是什么?”

郑士元:“回禀陛下,主要使命是,察访善恶,辯明冤枉,激浊扬清,糾劾百司,正风肃纪。”

朱元璋:“纠劾百官相对容易,如果朕对某事处置不当,你敢向朕谏言吗?”

陛下会有何不当?没听说啊?郑士元颇感突然,不知朱元璋是何用意,谨慎地说:“陛下英明盖世,勤勉治国,微臣尚未听说陛下有不当之处。如果陛下今后确有不当之处,微臣一定冒昧进谏。”

朱元璋:“如果朕固执已见,不听劝谏,你又当如何?”

郑士元意识到朱元璋是在考验他,于是豁出去了,拱手答道:“陛下从善如流,不会闭言塞听。万一陛下听不进劝谏,微臣当以死相谏。”

朱元璋盯着他威严地问:“如果朕真要杀你,你将如何?”

郑士元坦然地说:“微臣生性倔犟,认起死理来,十头牛都拉我不回。只要微臣谏言为国,沥胆忠君,就死而无怨。”

朱元璋:“如果朕和大臣都认为你冒犯天威,犯了忤逆之罪,不仅要杀你,还要诛连你的家属,你又当如何?”

郑士元仍然坦然地说:“微臣只要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不负君,不负民,即使全家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

看来,选他去办朱桓之案是选对了。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好,很好,忠勇可嘉,朕就欣赏你这样的官。”

郑士元躬拜:“谢陛下赏识。”

朱元璋站起来,边踱步边说:“中都的工程建了四年,工程量只完成了五分之一。有些大臣上书,说中都工程太大,其开支朝廷难以承受,建议停工,等财力充足之后再做。朕准备明天到中都去巡察,看看中都到底是什么情况。到中都必需经过定远县,最近有人投匿名信举报定远县知县朱桓擅自修建行宫,从中贪污公款,克扣民工工钱,还有人跑到都察院状告朱桓抢夺他人之妾,朕决定令你跟朕一起出发,到了定远县你就留下来,查一查朱桓是不是有这些问题。”

“这个……”郑士元犹豫地望着朱元璋,他对朱桓的情况有所了解,朱桓这个家庭非常特殊,查他的问题非常棘手。

朱元璋:“你是不是顾忌朱桓是朕的侄儿不敢去查?”

郑士元:“回禀陛下,微臣不是不敢查,而是担心一旦查出严重问题,陛下不好处置。”

朱元璋:“怎么不好处置?”

郑士元:“微臣听说,朱桓之父于陛下有恩,若朱桓因贪污而获刑,朱桓之父肯定会来找陛下求情,陛下将面临两难之境。”

朱元璋问郑士元:“你是不是担心朱桓之父来求情,朕就会饶恕朱桓?”

郑士元:“微臣以为,陛下只会依法办案,不会屈法徇私。只是严惩了朱桓,陛下会觉得对不住您的堂兄。”

郑士元能把问题想得这么细,朱元璋很满意,说:“治国不同于治家,治家可以屈家法以全亲情,治国则不然,只能重法,不能徇情。朱桓若触犯了国法,不论谁来求情,朕只会依法惩处,你尽管放心地去查。”

郑士元放下心来。躬拜:“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