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氐
作者:何凌霄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51

氐拼音:dǐ

五笔字型码:Qayi

组词:氐羌氐宿巴氐角氐氐惆氐人氐贱白氐本氐大氐青氐氐房氐氐酋回氐盘头氐氐土貉氐人国白马氐于氐根盘头氐氐州第一

封君皆氐仰给焉。――《汉书·食货志下》。师古曰:“氐,犹俯也。”

低;低廉

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自彼氐羌。――《诗·商颂·殷武》

星名

根本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诗·小雅·节南山》

氐,本也。――。按,柢之

氐dī

1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

2二十八宿之一。又见dǐ。

【氐人】中国古族名。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游牧。从东汉起6续内迁,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广大地区。从事畜牧、农业。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

产技术。历史上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国。

氐dǐ根本。又见dī。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处陕甘川交边地区。

一、简史

其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派﹔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目前以持第一种意见者居多。这种意见认为﹐殷代和西周﹐氐族还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甲骨文中虽有“氐”一词﹐但作絜带﹑征之意﹐而并不作族称。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但仍多以“氐羌”并提。可见氐族虽已出现﹐但与羌族的关系仍极密切。《史记西南夷列传“自﹑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这是关于汉代氐族第一次的简要说明。魏晋时氐族得到进一步展﹐显然已较羌族更为先进。氐族最终形成单一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从高原迁徙河谷﹐由游牧转向农耕﹐并在与四周汉族日益频繁的接触中﹐受汉族先进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以致其语言﹑经济﹑文化都生了一些变化所致。

西汉初叶﹐氐人各部已“自有君长”﹐其社会阶级分化汉以前已存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灭氐王﹐置武都郡﹐为氐地开设郡县之始。武都属县多称“道”﹐而陇西郡也有氐道﹐广汉郡有刚氐道﹑甸氐道﹐蜀郡有湔氐道等。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可见今甘﹑川﹑陕三省交边地区的渭水及汉水上游﹑白龙江流域﹑涪江与岷江上游都是氐人最初的聚居区﹐同时与他族杂处。

汉至三国﹐氐人经历两次较大迁徙。第一次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o8)﹐派兵镇压氐人反抗﹐徙部分氐人于酒泉﹐即酒泉福氏之氐。第二次是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因氐王阿贵﹑杨千万不附﹐累攻武都﹐终以氐王附蜀汉﹐徙武都氐人5万落于扶风﹑天水二郡界内﹔旋又徙武都氐﹑汉等族人众于京兆﹑汧﹑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以后﹐魏再徙氐众于关中﹔在蜀魏争夺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汉。因而至魏晋时﹐氐人除原在武都﹑阴平(原广汉郡属县﹐三国改置郡)二郡以外﹐又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与汉人及其它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其中最著名的如晋略阳氐蒲(苻)氏﹑吕氏﹐其先人都是从武都迁来的。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闻名。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公元二二一年,马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也加入了马的行列。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o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晋与十六国以前﹐氐人大体未分布至关东﹔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秦等出于被动与主动﹐都多次将氐人徙于关东河北等地﹐因而氐族与他族交错杂处的地区空前扩大。

西晋初年﹐关中氐﹑羌﹑渐为编户﹐赋役繁苛﹐常激起反抗。而地方官吏﹐干赏啖利﹐妄加讨戮。晋惠帝时﹐晋室分裂﹐诸王作乱﹐元康六年(296)﹐匈奴﹑卢水胡﹐雍﹑秦二州氐羌奋起反晋﹐立氐人齐万年为帝﹐西北震动。氐羌直逼长安﹐至元康九年(299)齐万年被俘﹐坚持两年半而败。然而晋朝也受到严重打击﹐不久即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中﹐氐族贵族曾建立前秦与后凉。

晋永和六年(35o)﹐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氐帅蒲洪称三秦王﹐改姓苻氏。不久遇刺死﹐子健嗣。趁后赵既灭﹐冉魏大乱﹐苻健进据长安﹐于永和七年(351)称天王﹐国号秦﹐次年称帝﹐是为前秦。至苻坚继位(357~385在位)﹐任用汉人王猛﹐先后灭前燕﹐克晋汉中﹐取成都﹐又灭拓拔氏代﹐灭前凉﹐平西域诸国﹐一度统一了中国北部﹐成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者。晋太元八年(383)﹐苻坚大举攻东晋﹐结果惨败于淝水﹐太元十年(385)被羌酋姚苌所杀﹐前秦基本上瓦解。淝水之战前一年﹐苻坚遣骠骑将军略阳氐人吕光平西域。苻坚惨败于淝水之次年﹐吕光已平西域3o余国﹐归而据凉州﹐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先称酒泉公﹐继称三河王﹐晋太元二十一年(396)进号天王﹐国号凉﹐史称后凉。传两代﹐公元4o3年灭于后秦。此外﹐在今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还有另一个氐族政权──仇池。自汉献帝建安(196~219)中﹐氐帅杨驹徙居于仇池(今甘肃成县西)以来﹐其后裔一直是这一带氐族的统治者。晋元康六年(296)氐酋杨茂搜率部于仇池称王﹐其后裔虽多次迁徙﹐并更易其名称﹐但始终领有这一区域﹐最后为隋文帝所灭﹐共传衍286年﹔若从杨驹计算﹐有近4oo年的历史。

唐代﹐吐蕃势力从西藏高原兴起﹐并逐步进据氐族地区。今四川松潘﹑文县﹑武都一带氐族地区长期为吐蕃据有﹐该地的氐族逐步与吐蕃人相融合。今四川平武﹑略阳一带未被吐蕃据有﹐该地的氐族则多与汉族融合。其余散处西北﹑关中﹑河北各州的氐族﹐在南北朝时已与汉人融为一体﹐或部分融入当地其它民族。因此﹐唐代以后氐族的活动即大为减少。有人以为氐族的一部分后裔在川甘交界处一直延续至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民族融合

历代氐族政权汉化很深﹐故记载其本身经济﹑文化的资料不多。最早而详的当推三国时魏人鱼豢《魏略西戎传》。此文记载当时氐族情况为﹕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能种田﹑织布﹐同时兼事畜牧业。畜养有猪﹑牛﹑马﹑驴﹑骡等。有众多支系﹐各有称号。统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王”﹐“侯”已经形成﹐并多受中央王朝的封拜。语言与羌﹑杂胡的语言相同﹐而同时又多知汉语。有姓﹐皆采用汉族的姓氏。婚姻家庭与羌族相同。衣服崇尚青﹑绛色。服饰方面﹐缘饰似羌族﹐而衽露又似汉族袍服。可见﹐民族的经济与文化既与羌族极相近﹐同时又受着汉族的强烈影响。